健康时报记者毛圆圆实习记者李爽/文,牛宏超/摄
受访专家:
张东,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第四届人民名医·优秀风范称号获得者
擅长: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出血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烟雾病、老年脑肿瘤的外科治疗。目前已经完成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等脑缺血性疾病余例,显微脑动脉瘤夹闭术余例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年龄太小的烟雾病患者、位置特殊或动脉瘤巨大的患者、功能区或巨大脑血管畸形患者、复杂严重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来找张东教授的脑血管病患者,大部分都是非常棘手的病情!
大脑里神经密布,组织众多,复杂的脑血管开颅手术具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手术风险,对术者的手术经验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被患者亲切称为“拆弹专家”的张东教授看诊后,总能果敢迅速地给出治疗方案。
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正是张东教授三十余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过硬的手术本领的沉淀与诠释。
烟雾病:
引起的脑卒中危害更大
门诊现场:小柔(化名)到了4岁还说不清楚话,身体一侧会不自主抖动,行走困难,这可急坏了家里人,在医院和科室,做了脑血管核磁检查,才被确诊是一种没听说过的病——“烟雾病”!但因为患儿年龄小、手术风险大,当地对此束手无策。小柔爸妈慕名到医院找到了张东教授。
张东:随着脑血管的各种无创检查(如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广泛推广后,烟雾病的确诊率也逐步增高了,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这种相对陌生的病。这个孩子很可能出生时就已经患有烟雾病,只是4岁的时候才发现。
烟雾病,又称自发性脑底动脉环闭塞症,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缓慢进展性狭窄以致闭塞,脑底出现代偿性异常血管网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因为造成的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时形似“烟雾”,因此被叫作“烟雾病”。
烟雾病作为脑卒中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脑缺血、颅内出血这两类症状,危害的更多是年轻人、青壮年,甚至儿童发病的比例也相对较高!所以,烟雾病对于青壮年、儿童的影响,要比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要高得多。
由于病因不明,烟雾病目前还没有肯定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针对缺血及出血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因此,烟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然是以颅内外血运重建手术为主。
颅内外血运重建手术可分为直接血运重建术、间接血运重建术以及联合(直接+间接)血运重建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用来自颈外动脉系统的血液供应来增加颅内血流,从而改善脑血流量和脑血流储备能力。
颅内动脉瘤:
定期随访评估破裂风险
门诊现场:从陕西找到张东教授看诊的刘大哥(化名)已经被头痛折磨了好几年,之前也没把头痛当回事,今年因为头痛次数越来越多,疼痛越来越剧烈,医院做检查。此时才知道脑子里有个“瘤子”,而且已经有4毫米了!医院的医生不敢手术,推荐他来看张东医生。
张东:颅内动脉瘤可以说是在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叫“瘤”,但并不是肿瘤,而是血管像吹气球一样,在脑组织中越长越大,直到“啪”的一下爆掉。
颅内动脉瘤,准确的说并不是常规认知中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在一定诱因(比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情绪激动、搬重物使劲等)的作用下,这个“小鼓包”就会像吹气球一样,在脑组织中越长越大,直到“啪”的一下爆掉。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远高于心脏等其它部位的动脉瘤!一项基于上海社区人群的横断面研究表明,在35~75岁人群中,磁共振血管成像检出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高达7%。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可以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生长、破裂。脑动脉瘤在破裂前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可能会有“警示性头痛”,随着瘤体增大会出现视觉障碍,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走路不稳,甚至是癫痫等症状,有的患者会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
这位患者的瘤子比较大了,处理起来会比较复杂,根据他的瘤子形态和位置,可以进行开颅手术。
建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评估破裂的风险。如果随访期间发现动脉瘤生长、形态变化(小阜、分叶等),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治疗。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可通过血管内介入或手术夹闭治疗,部分复杂动脉瘤无法通过常规治疗方法得以治愈,可采用血管搭桥手术进行治疗。
此外,为避免动脉瘤生长和破裂,患者在随访期间需要控制血压,调整紧张情绪,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脑血管畸形:
别做高强度运动
门诊现场:21岁的小北(化名)从年因先天性血管畸形做过一次开颅手术,在年因为头疼进行复查。“孩子什么后遗症都没有,我特别信任您。”这次来主要是想咨询是做手术还是继续观察,评估再次出血的可能性,手术后是否会有后遗症。
张东:脑血管畸形是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好发于青少年人群中。脑血管畸形是在病变部位,脑动脉和静脉之间缺少毛细血管,致使动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导致一系列脑血管动力学紊乱,导致出血和“盗血”。
脑血管畸形的病情一般进展比较慢,前期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不明显,但是随生长发育,从无症状到有症状会非常迅速,当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时,脑血管畸形会发生破裂出血、脑梗,严重会危及到生命;而部分病人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由于“盗血”现象,局限性脑缺血可致脑萎缩,智力减退,精神不正常等。
这位患者病变部位较深,而且血管形态异常的情况更明显了,可以预估他在手术之后有20%的偏瘫风险,但如果不手术,再出血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手术切除血管畸形为最佳方法。
经过详细的询问,这位患者刚刚大学毕业,正在面临就业处境,尽快手术是最佳选择,但也要听从患者自己的建议,根据患者的职业、未来规划、心理状态,再做选择。此外,不建议先天性血管畸形患者进行高强度的健身、爬山等运动,也不建议去海拔高的地方。
缺血性脑血管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群
门诊现场:56岁的钱先生(化名)从江苏无锡赶来,8月1日出现四肢发麻,双上肢麻木,同时伴随血压低,头晕的症状,怀疑自己是烟雾病,此次前来是想问是否需要手术。张东教授看到他的3D影像资料后,判断他是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闭塞,其他血管代偿途径看,缺血不严重,暂时可以不做手术,随访观察。
张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又称为“脑梗”,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
由于缺血部位不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常表现为眼前一过性黑蒙、突发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或无力、语言障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也有眩晕、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通过查看该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他是动脉硬化引起的左侧血管闭塞,右侧狭窄50%,斑块稳定,对血流影响不大;闭塞侧其他血管代偿途径看,缺血不严重,可以不做手术,建议进行保守治疗观察。
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轻微的运动,避免过度锻炼;保持良好睡眠习惯,避免劳累、熬夜;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五谷杂粮,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需要提醒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一倍,要注意控制“三高”等危险因素,平时应注意多喝水。
门诊见闻
“一见到您,我就(像)吃了定心丸。”在医院神外科诊室,一位患者的母亲独自从河南来看诊,她的儿子早在12年前因先天性脑血管畸形造成的脑出血,当地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这位妈妈并没有告诉儿子患病情况,直到今年她儿子马上大学毕业,在一次随访检查中,当地医生建议手术,她又辗转来到北京找到张东教授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最早什么时候能住上院?”“这种情况需要做手术吗?”“是您亲自给做手术吗?”同患者的犹豫和担心相比,张东的诊断往往坚定而果敢“片子拿了吗?给我看一眼”“需要尽早手术”,他说,“有时候患者的已经很焦虑了,需要医生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用一些坚定、略显严厉的话告诉他没事或手术,减少病人对医生决策的顾虑。”
果敢、坚定是张东教授的诊断风格,记者在门诊中,看到的更多的其实是张东教授通过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工作内容、经济状况,细致地捕捉到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带去更适合他们的诊疗方案。
“你家孩子脑缺血性疾病,这次随访的结果虽然目前看,不用做手术,但她学的是声乐专业,每天都要练声,要避免练声的呼吸诱发脑缺氧,这可能会影响大脑,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熬夜,这些危险因素对于你家孩子来说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几句简单的话就为患者送去了温暖与安心。
他还经常会询问患者,做了CT、磁共振检查后有没有让影像科工作人员把原始影像刻成光盘?“其实,这也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就诊效率。”张东说,不少患者拿着在当地拍的片子,但是这些打印出来的片子只是做检查中原始“数码照片”的一小部分,对于脑部这种复杂的构造患病的诊治来说,可能还远远不够,需要从原始影像读取更多的信息,精准地定位病变位置等。他在门诊常建议病人把检查的原始影像上传云端成为电子档案,拿着这些云端资料,医院就诊,或许医生可参考的内容也会更多,也不必再重复做一次检查了。
“来看您的门诊,皱着眉头进来能笑着出去。”这是记者在张东教授门诊中经常听到患者说的话,是开心,更是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