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中午,医院侯增欣医疗团队刚做完一例有关小脑萎缩的手术,记者与主刀医师候增欣副主任谈起了有关小脑萎缩的知识和他治疗小脑萎缩的案例。作为制定小脑萎缩手术治疗标准的医生来说,侯增欣医生如数家珍地谈起了小脑萎缩的情况。
小脑萎缩涵盖年龄段很广泛,以共济失调为体征,从3、4岁至耄耋老人、男女老少都有发此病症,在中国,其发病率为3/万~6/万以上。
制定小脑萎缩疾病治疗手术标准
改革开放初期,侯主任就开始接触并摸索治疗小脑萎缩疾病的途径。从上世纪的年开始陆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述通过神经外科手术来治疗小脑萎缩疾病。到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第六次神经外科会议上,侯增欣代表的医疗团队就开始制定了针对小脑萎缩疾病的手术标准。年,侯增欣关于外科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相关研究论文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全*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因年、年2次荣获全*科技进步二等奖,侯增欣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府特殊津贴。
台湾孝子悄悄把患者老爸送来冀就医
侯医生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例发生在年6月期间,有个台湾人郑茺敏(化名)65岁,因小脑萎缩疾病不能行走,他儿子把瘫坐在轮椅上的郑某送到当时侯增欣工作的地方:医院就医。当时,海峡两岸还不能通航,加上郑某的儿子还在台湾*中服役,他医院后即刻返程回台湾了。经过半个月治疗,郑某病情趋于稳定。由于在中国内地他孤家寡人一个人,生活习惯也大相径庭,郑某情绪很不理想,侯增欣只能批准他出院。当时,侯主任还特意派人派车护送他到首都机场直飞香港,再经香港转机才能抵台湾。过了半年后,侯增欣接到了郑某的长途电话,郑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对此他表示由衷的感谢。
4岁男孩患病父亲背水一战来
还有一个小孩的病例至今令侯增欣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从沈阳抱来的男孩才4岁,侯主任一问病史,原来活蹦乱跳可以跑来跑去的孩子在一年前开始不能走路,后一直瘫痪在床。侯主任说这孩子实在是太小了,作手术有很大风险。可是孩子的父亲坚持要动手术,指着孩子对侯主任说,“你今天治也得给他治,不治也得给他治,因为我把老家的房子卖了,是背水一战了。”侯增欣看着他那双初为人父的眼睛,那是一双充满血丝、忧郁而抱有最后一丝希望不愿放弃的眼睛,侯主任最终同意了。术后不久,孩子病情逐渐好转,术后一个月这小男孩就可以下地走路了。为此,男孩的父亲千恩万谢,携手孩童一起走出了病房。
矿工工伤患者启发开始手术治疗
原来,在年的时候,有个30多岁的男矿工,在挖矿弯腰低头工作的时候,虽然戴着安全帽,可后脑勺部位在低头时裸露出来,被头上掉下来的矿石砸中昏迷,他医院后经保守治疗出院。出院后不久,侯医生在路上遇到了他,那矿工很高兴,大老远就高举起右手向侯医生打招呼。侯医生停下也向他招手,但他踉跄着向前冲出20多米才停下脚步,回身对侯医生说,“对不起!我刹不住车了。”侯医生当时就觉得他是否脑部需要动手术。这就引发了他开启治疗小脑萎缩疾病的大门。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侯主任主刀医治了一个小脑萎缩患者,这个患者是国家某通讯社总编辑。由于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患者可以继续工作,这位总编万分感激,为了让更多患者分享他的感受,他发了长篇通讯,全国30多家报刊转载刊登。当时,除了CCTV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了详细报道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进行了详尽报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全国各地的患者、除了西藏地区,几乎各省、直辖市及地级城市的小脑萎缩患者及疑似患者都纷至沓来,甚至海外的华侨、居民等,包括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地的患者等都慕名前来就诊、治疗等。
当时,侯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分2组做手术,平均每天做四台手术,没有休息日。病患要提前一个多月排队预约,很多病患医院附近的宾馆或招待所排队就诊。
海外归来重操旧业,焕发事业又一春
从年侯增欣到上海至今工作已20余年。可以说,全国就小脑萎缩疾病的治疗,侯增欣医生做了其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首例病例,并且还制定了手术治疗小脑萎缩疾病的标准。
现在,侯主任经过海外游学,又回到了医院,重新主持6A神经外科的工作,焕发出手术治疗小脑萎缩等疾病又一春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