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共济失调的病因有小脑性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虽然根据其起病早晚可分为三种类型,但都有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眼球震颤、发音不清及病情进展缓慢等共同特点。
共济失调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并且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很多地方的医生没有足够丰富的治疗经验,只能够依靠以往前辈的治疗总结或者是一些医案来进行尝试性治疗,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治疗方案,这就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导致很多病人在治疗上失去信心。
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患病率为每年4-8/10万。由于多数患者于出现症状后3-5年内死亡,因此,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本病的发病率在30岁后开始上升,发病风险高峰位于50-75岁之间,之后则逐渐下降。家族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散发性患者为56岁。一般来说,在不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5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期比45岁以前发病的患者短39个月。本病在男性中比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为1.2~1.5:1。
中医认为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由于阴虚风劫,肢体瘦削,步履艰难,站则摇晃欲坠,步则曲线行进,两脚剪刀交叉,动作协调不良,伴有头晕目眩,脑转耳鸣,腰膝酸软,或见潮热,手足心热,足跟痛。舌质红或红绛,苔少或见无苔,脉象细数
治疗就诊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