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是肌力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引发脊髓型颈椎病、痉挛性脑瘫等并发症。
共济失调症状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
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
比较常见的共济失调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以及前庭性共济失调四种,其中以小脑性共济失调最为多见。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都会变得不规则,也就是协调运动障碍,还可能会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还有言语障碍的
共济失调危害
1、言语障碍:共济失调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变得不利索,一些不知情的人听了还以为这是口吃的现象。还有的患者说话时口齿不清,和别人交流会遇到一些麻烦,而这些现象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影响。
2、眼球障碍:共济失调患者除了言语会出现障碍之外,眼球也有可能出现障碍。这类患者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眼球不受控制的左右摆动,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受控制的上下摆动,但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3、姿态异常:除了上述这些常见症状之外,还有不少共济失调患者会出现姿势和步态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有时候看上去就好像走路都很累的样子,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难以坐稳。
4、性格异变: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受疾病的影响而导致性格出现改变。往往这类患者情绪会变得不稳定,急躁易怒。还会变得多疑敏感,对很多人都不敢轻易相信,也会对很多人表现得比较冷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会对患者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共济失调案例一:
姓名:张女士年龄:48岁病史:年发病症状描述:说话不清,走路不稳(不能走直线)头晕精神不好平时走路只能走米路就站不住,靠着墙半天不能站直身子身子向后倒越退越快直到摔跤睡觉翻身困难说话不清楚后经过网上查看到“健脑止萎汤”。
运用“健脑止萎汤”处方:桃仁10红花10川芎20赤芍30生地30山芋15山药15补骨脂15菟丝子15五味子15川牛膝15枸杞12丹皮30地骨皮20地龙15天麻30蜈蚣2条西红花10*连15制鳖甲15青蒿20秦艽15。治疗了6个月走路各方面都没有问题,能上班了
健脑止萎汤采用健脾利胃、扶肾生髓法治疗此病,有效地改善了共济失调的症状。所用的方剂为自拟的健脑止萎汤。健脑止萎汤是由几十种中药材经过筛选、提取、浓缩等加工而成的汤剂,具有调节脾胃,补肝益肾,气血通络,营养神经的功效。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是精髓聚会之处,正因为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保证脑神之用。脾为后天之本化生输布气血对脑髓起濡养作用。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医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遵循“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之理,肝、脾、肾并治。
共济失调案例二:陈先生31岁以“进行性加重行走不稳1O年,饮水呛咳8年,视物模糊5年”为主诉于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O年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行走不稳,呈醉酒步态,下肢力量尚可,自己未在意,未进行诊治,上述症状后逐渐加重。约8年前开始相继出现说话不清楚,不自主流口水,饮水呛咳,行走易跌倒,无头痛、耳鸣、听力下降
西医:共济失调
中医:萎症
处方:地龙,川江龙,天龙,熟地,萸肉,龟板,鳖甲,知母,丹皮,麦冬,白芍,枸杞,杜仲,寄生,牛膝,牡蛎,石斛,僵蚕,蜈蚣,天麻,钩藤,酸枣仁,磁石,补骨脂,*芪,附子,伸筋草等。(上方处方不全私自抓药后果自负)
患者用药6个月恢复停药,行走稳定,不需要搀扶,口齿说话清晰,不在流口水,饮水吃饭呛咳消失,巩固一个疗程,病情无复发加重。
健脑止萎汤治疗方向以及思路
小脑萎缩走路不稳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