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是老年人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它容易和阿尔茨海默症混淆,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同一种疾病,其实二者的性质完全不同。
因为小脑萎缩确切的说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神经影像学的表现。
部分小脑萎缩的患者并没有症状,但在影像学检查中,却发现患者的小脑容积变小,脑沟有明显的增宽,所以小脑萎缩绝对不等于老年痴呆。
共济失调是小脑萎缩的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站立不稳,摇晃,并足站立困难,一般不能单腿站立;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远分,左右摇摆,双上肢屈曲前伸如将跌倒之状;辨距不良,动作易超过目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明显,书写时颤抖,字迹不规则,写字越来越大。
但是共济失调不一定会引起小脑萎缩,小脑萎缩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老年人多见到,年轻人多为遗传导致。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姿势和步态的改变,可以出现站立,步态蹒跚等。
第二,是随意运动协调障碍,上肢比较重,动作越接近目标时震颤越明显。
第三,是言语障碍,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爆发性语言。
第四,是眼运动障碍,眼球不自主来回运动,眼球运动肌共济失调出现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
第五,可以出现肌张力的降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的小脑病变。
第六,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走直线。
第七,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者是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的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第八,精细运动困难,例如吃饭,写字或者扣衬衫。
第九,吞咽上出现吃饭喝水呛咳,吞咽困难。
02中医治疗小脑萎缩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出现在了世界上,肯定有相对的治疗方法。西医小脑萎缩一般都采用谷维素、益智康脑丸、金刚烷胺、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或抑制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少部分的患者可以得到恢复。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只是暂时的缓解了病情,后期又复发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祛不了根!
疑难病症的特点是,时间长,没有特效药物,这类疾病是以人体的肌体功能的障碍为主。大多是人的整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紊乱或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同时伴有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治愈这类疾病的关键是使病人自身的机能恢复正常。长期服药,而中药*性小,能强壮身体,因此很适合的长期治疗。中医治疗能够从整体上治疗,减轻痛苦而延长生命。
总结为:第一,能够减轻痛苦,第二,能够减少症状,第三,能够提高生存质量,第四,能够控制病情,第五,能够防止复发。
中医对小脑萎缩(痿症)有不同的理解,在诊治病情上的优势有望、闻、问、切,可以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听患者主诉,问患者一些问题,给患者把脉,结合各项所得结论,归纳结果,对患者的病情病因做出判断,以多年治疗经验为基础,说到经验就在这里插一句,有多少人是选择西医治疗但没效果又找的中医,但几个疗程下来还是没有起色,随之放弃治疗,中医可以结合患者情况等原因搭配方子,在治疗中还可以根据病情改变调整不同的方子,真正做到针对性治疗。为什么说以多年治疗经验为基础呢?就是因为中医不靠医疗器械,只能靠对这个病的认识,得了这个病人体会有什么表现,要知其病理,明其病因,所以经验很重要。
中医对于此病看法,此疾病虚症为主,虽有风动、火旺之象,也是阴虚之因。本病主要分三型,其中虽二型归于阳虚,实是病涉脾、肾,有肉痿、骨痿之别,阴虚虽虚火旺之别,故当详察之。本病之临床疗效,主要是依据其共济失调运动障碍症状的临床改变,大体划分为以下四级:临床痊愈:治疗后步态稳定,双手活动自如,语言流畅,临床症状消失。停药随访三个月后未复发。显效:步态基本稳定,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久行仍乏力。好转:步态摇晃程度减轻,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步态不稳无改善,临床症状变化不大。所以,对于中医疗法,虽然治疗时间久了一点,但是治疗效果相当好。长时间内,不会发作此病症。相比西医治疗法,效果会更明显一点。
御方生髓汤本着“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选用*参、*芪.白术、甘草补脾气;参以《丹溪心法》“痿之不足乃阴血不足也”,根据痿证病机与致病因素,严谨辨证与精当用药。
添加客服
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