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52岁,鼻咽癌放疗后3年。
图1
图1A平扫T1WI示左侧颞叶内大片不均匀低信号。
图1BT2WI病变呈高信号。
图1C、D增强扫描病变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可见大片水肿区。
鼻咽癌放疗后颞叶坏死。
鼻咽癌治疗首选放疗,而放射后脑损伤是最严重的放疗后遗症。鼻咽癌放疗后可出现头颈部血管的损伤,少数人可出现脑缺血或脱髓鞘改变。迟发反应可导致脑水肿和脑坏死,为毛细血管内皮不可逆的损害和血管周围炎,破坏血脑屏障可产生脑水肿、出血和坏死,常持续数年。一般发生于放疗后3个月到4年,常发生在颞叶,单侧或双侧,也可发生在脑干。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MRI。CT扫描难以准确评估放疗后脑坏死,早期或病变较小时,CT难以显示病变。MR为首选检查方法,能准确评价病变的范围。
1.放射性脑损伤位于颞叶、脑桥、中脑及小脑,可为单侧或双侧。
2.CT表现为白质内“指状”分布的低密度病灶,或颞叶、脑桥、中脑及小脑内脑脊液样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占位效应多不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多无强化,少部分病灶可有斑点状强化。
3.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轻度占位效应。坏死灶内可有积液和肉芽组织增生,信号不均匀,后者在增强扫描可有局部强化,长期病变可发生纤维化和脑萎缩。
4.放射性脑坏死的典型MRI表现,①指状水肿并局灶性脑坏死:T1WI为指状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可见位于颞叶底部的脑回状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强化灶的上界多在颅底线上1.5~3.0cm,强化灶周围可见大片水肿。病灶大者可有占位效应。②囊性液化(脑软化):T1WI为边界清楚类圆形脑脊液样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GdATPA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囊壁有浅淡强化,病灶上界亦位于颞叶底部颅底线上3.0cm以内。脑干受损者主要累及脑桥,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T1WI+Gd-DTPA增强扫描可见点状或不规则环状强化,病灶一般较小,周围水肿轻,无占位效应。
需与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放疗后脑转移、脑内原发星形细胞瘤等疾病鉴别。
1.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多发生在鼻咽局部、颅底或海绵窦区域,局部可见软组织肿物,只有侵犯颞叶后才会在肿物周围产生水肿。
2.放疗后脑转移极为罕见。
3.脑内原发星形细胞瘤在脑内有明确软组织肿物,有明显占位效应,仔细观察与放疗后脑坏死鉴别不难。
目前对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脑病的成功经验,都依靠早期诊断和监测。定期影像复查有利于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CT灌注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及1H磁共振波谱(MRS)亦有利于放射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