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例伴有张力减退和小脑萎缩的神经发育障碍
TUhjnbcbe - 2021/6/16 1:52:00

通常情况下,遗传病的诊断要么是参考已知变异数据库,要么通过解读指南来进行变异解读,只有在确定变异是致病/可能致病,良性/可能良性时,才能给患者明确的诊断结论(如产前诊断告知家属胎儿是要还是不要,辅助生殖中做PGT等)。对于患者中检测到的意义不明的变异(VUS),医生通常无法给出确切的诊断结果。本周分享1例遗传病的从头诊断病例,花了近2年时间才确定变异的致病性,变异经过体外功能实验验证后才给病人下诊断结论。这类病例在文献中比较常见,本期我想分享一例自己接触到的病例,病例中的功能验证实验也可供大家参考。

先证者C诊断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小头畸形、肌张力低下、特殊面容、大脑与小脑萎缩等”。先证者来做检测时孕妇已经怀了二胎D,当时没有给先证者确诊,孕妇B选择生下二胎,二胎D出现了相同症状。两个患者都做相关检测,未确定致病突变,但是找到高度怀疑的复合杂合突变。后面用患者的样本来做科研,2年后才完成科研工作,确定患者的变异为致病突变,文章发表后才下诊断结论,补发了科研报告。

临床信息

先证者系第一胎第一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4kg,出生时有病例*疸史,医院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予住院治疗。生后辅食喂养,有吐奶现象,自由发育落后,至今不能顺头。不能追光追物,不会与人用语言交流。4月时有癫痫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久,可长达数小时,甚至一天,表现为手脚抽搐、口角左侧歪斜等。层于医院行脑电图检测,结果提示异常胎儿脑电图,代谢筛查以及听力,视力检测均未见异常。年5月来我院行相关基因检测。

先证者弟弟年1月出生后,与先证者有相同症状。

两名患者均进行了头部MRI检测,2岁零8个月时的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进行性全脑萎缩,包括大脑、小脑和胼胝体萎缩,以及髓鞘形成延迟(见下图)。

家系图:

检测结果

CNV-Seq检测结果为阴性,未检测到非整倍体或kb以上的变异。

全外检测结果如下:

sanger测序点验证

上述变异中,NM_.2(PIGK):c.87dupT(p.I30Yfs*10)为功能丧失型突变,很容易评为可能致病(PVS1+PM2),但是NM_.2(PIGK):c.GC(p.DH)位点的变异评级证据为(PM2+PM3+PP3),只能评为意义不明。

PIGK基因功能简介

PIGK基因是编码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转氨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最近被报道与遗传性GPI缺乏症。GPI锚定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胞上的糖脂,用于将蛋白质锚定到细胞表面。

当时由于高度怀疑为PIGK基因致病,因此对当前突变做了功能验证。

功能验证实验如下:

1)斑马鱼PIGK基因敲减实验:

实验采用的是MorpholinoKnockdown技术进行的敲减,共设计了两个探针。分别位于起始密码子(MO1),另一个位于剪切位点(MO2),可以发现经过敲减后的胚胎死亡和发育异常的数量显著提升。共注射斑马鱼PIGKmRna(RES组,pg/胚胎)部分挽救了异常表型。

斑马鱼神经细胞实验:

采集患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进行建株,PIGK基因及其蛋白定量结果表明,患者的PIGK基因mRNA表达上调(显著高于父母和对照),PIGK蛋白westertbolt结果表明不论是患者还是携带者的PIGK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

淋巴细胞膜表面GPI-APs定量结果:

上述斑马鱼PIGK敲减实验,只能证明PIGK基因功能丧失会致病,导致斑马鱼畸形和神经细胞异常,但不能说明当前病例中变异的致病性。

文章中还做了同源基因Knowin实验。人类(npu)和小鼠(npu)PIGK蛋白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1.4%,且患者的两个突变位点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研究人员通过CRISPR/Cas9在小鼠PIGK中引入了同源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分别构建F0代小鼠,F0全部为杂合小鼠。F0杂交后产生与患者有相同变异的F1代小鼠。在获得PigkWt/I30fs和PigkWt/DH小鼠品系后,在每个品系的杂合子雄性和雌性之间进行交叉交配。通过对PigkWt/I30fs×PigkWt/I30fs组5窝29只幼崽,和PigkWt/DH×PigkWt/DH组6窝的26只幼崽进行基因分型,发现即使在错义突变组中,也没有发现纯合子突变幼崽,这意味着小鼠Pigk双等位基因突变的胚胎致死性和错义突变的明显致病性。杀死4只怀孕13.5天的雌性小鼠,结果表明PigkWt/I30fs×PigkWt/I30fs配对组37枚胚胎中有13枚消失或吸收,PigkWt/DH×PigkWt/DH配对组35枚胚胎中有8枚消失或吸收。存活的胚胎均为野生型或杂合型,说明PIGK纯合突变/复合杂合突变的动物胚胎有很高的致死率。

通过上述的体外功能实验,证实两名患者中的两个突变均为致病突变。

文章发表后,给患者家属补发了科研报告,变异解读和咨询意见内容如下:

结果解读

1.PIGK基因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和小脑萎缩,伴或不伴癫痫(NEDHCAS)。

2.根据以上检测结果,提示2-1(C)和2-2(D)为PIGK基因c.GC和c.87dup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NEDHCAS,其1-1(A)为PIGK基因c.GC杂合突变携带者,其母1-2(B)为PIGK基因c.87dupT杂合突变携带者。

咨询意见

1.建议A(I-1)与B(I-2)再次生育时对胎儿行行产前诊断或胚胎植入前诊断。

2.建议遗传咨询。

变异的评级证据

#NM_.2(PIGK):c.GC(p.DH)

体外功能试验以明确会导致基因功能受损的变异(PS3);

该变异等位基因在0G/ExAC/gnomAD等正常人群数据库中均未收录(PM2);

隐性遗传病,在反式位置上检测到致病变异(PM3);

多种软件预测该变异会对基因产物造成有害的影响(PP3);

该患者的表型和神经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和小脑萎缩,伴或不伴癫痫(NEDHCAS)(OMIM:)高度一致(PP4)。

#NM_.2(PIGK):c.87dupT(p.I30Yfs*10)

在一个已知致病机制的疾病中,关键基因发生丧失功能的变异(PVS1);

体外功能试验以明确会导致基因功能受损的变异(PS3);

该变异等位基因在0G/ExAC/gnomAD等正常人群数据库中均未收录(PM2);

如果不过不做功能验证的话,移码突变位点(PIGK):c.87dupT)可以评为可能致病,但是错义突变位点(PIGK):c.GC)不能评为致病。完成体外功能验证试验后,才给补充上了PS3证据,两个位点的变异评级都升为致病。

参考文献:

XinChen,WuYin,SiyiChen.etal.LossofPIGKfunctioncausessevereinfantileencephalopathyandextensiveneuronalapoptosis.HumGenet..1.4.doi:10.7/s---2

CasideXiao

1
查看完整版本: 1例伴有张力减退和小脑萎缩的神经发育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