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到了一定年龄时,难免记忆力减退、脑子越来越“糊涂”,作为儿女的我们要格外注意,一不留神就容易出现危险,天气几乎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因此大家要看护好家里的老人,防止发生意外。
1月7日深夜,一名老人趁家人熟睡后独自一人外出“遛弯”,好在老人得到了小区热心居民、保安和民警的帮助,老人最终安全回家。
当天深夜11时30时左右,金山区石化九村的保安发现一名白发苍苍的阿婆独自在小区里转悠,不一会儿,老人离开了小区,保安因此并未在意。次日凌晨1时30分左右,有两位下班回家的居民在小区内发现了一名正在“遛弯”的阿婆,热心居民感觉有些反常,于是上前询问。由于天气寒冷,阿婆已经冻得瑟瑟发抖,在热心居民询问下,老人既说不出自己的名字,也讲不清自家的住址,居民无奈,将老人带到了小区门卫室。门卫室的保安师傅一眼就认出了,这名白发阿婆就是2小时前他们看到的那位。
接到小区保安的报案后,金山公安分局象州路派出所民警立刻赶到小区,将阿婆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询问。据推断,阿婆可能患有阿兹海默症,对民警的提出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而阿婆右侧脸上的一块胎记引起了民警的注意。于是,民警只能通过区域内85至岁老人的照片信息进行逐一比对。最终,在民警的努力下,找到了这名阿婆的相关信息。当民警与阿婆的儿子联系时,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老母亲已经“离家出走”。于是,民警立刻驾车护送阿婆回家。
原来,前天晚上11时,阿婆的儿子已经休息,而这名阿婆在家人熟睡后,独自出走。临走时,民警关照阿婆的儿子要照顾好老人,避免老人再次走失。
“患有老年痴呆、小脑萎缩等病症的老人,一般表达能力和记忆力有限,不认路也记不得个人信息,一旦独自外出,走失的几率很大。”在采访中,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在走失的老人中,有60%患有老年痴呆,这无疑在警醒人们对老年人群的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
“从大量老人走失的案件中,可以发现走失的主要原因是患有老年痴呆、小脑萎缩、抑郁等疾病,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大,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差,独自外出后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市救助管理站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老人记不住家庭住址、家里电话,有的甚至连子女的姓名都想不起来,而且患有痴呆病的老人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几天的风餐露宿就很可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难以辨认。所以痴呆症老人一旦走失,寻找难度非常大,一般超过24小时后,我们都会往全国救助寻亲网上发布信息。”
另据了解,老年人频频走失除了与自身疾病有关外,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日常生活中成员单一、缺人照顾,走失后一时很难被家人知道。据市救助管理站这位工作人员分析,一次走失经历,也许会给老人心理带来很大创伤。为防止老人走失,子女们需要对老人付出更多的关爱,用爱心和责任减少此类事情发生。
“能有啥办法,只能锁在家里。”曾经走失过多次的黄大爷的儿子无奈地告诉记者,黄大爷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即使把他锁在家里,他也会自己开锁外出,可说不定啥时候犯糊涂又找不到家了。
“真不忍心把老人独自锁在家里,这对老人心理是伤害,可每次走失又让家人心急如焚。”黄大爷的儿子告诉记者,“家里就我一个儿子,孩子上学忙,我和爱人压力都很大,想请个保姆又受经济条件限制,可想24小时陪着老人不现实……想过好多办法,最终还是我离单位近,每天上班都跑回来几趟看看他,出差办事最不放心的就是老爸。”
“我父亲不仅有老年痴呆还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养老机构都不愿意接收这样的老人,实在没办法,我三年前就辞职回家照顾老父亲。”张先生的父亲前年走失一次,此后,他咨询过多家养老机构但都不肯接收。“特别希望有一个专业的养老机构或者是社会组织,让这些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采访过程中,张先生一再地说。
针对老人走失的防范对策,采访中不少市民提出了一些建议。
市民刘先生说,给高龄老人发放“归巢卡”,卡上注明老人的姓名、地址、子女姓名、电话等信息。一旦老人迷路或走失,卡片能使老人得到及时的帮助。针对有些老人抗拒携带卡片的现象,也有人建议把写有信息的布条缝在老人的衣服内。
市区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介绍,如果家中有患有抑郁症或老年痴呆的老人,最好有专人陪护。针对那些没有过激行为的轻度老年痴呆症患者,养老机构也可以考虑接收,毕竟有工作人员24小时看护,可以防止老人意外走失。
市民魏先生提出,他年迈的父亲有时会犯糊涂,为防止老人走失,他购买了一个定位追踪器。“追踪器上有个号码,用手机向那个号码发送一条特殊指令的短信,追踪器就会自动回复所在的位置。”
市民祁女士说,现在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