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央视新闻报道,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为丽江贫困山区读完义务教育后的女孩,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十三年来,一千六百多名贫困家庭的女孩,从这里走进了名校的大门,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改变了自己悲苦的命运。张桂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拥有着一颗高贵的灵魂,她说:“我不知道我还有多长时间,现在还能动。我想利用我这段能动的时间,来为我孤儿院的孩子们,为我的学校,为大山里的女孩子们做点事。”她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她爱山里的女孩爱的深沉!
有一种执着能让人泪流满面
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后,张桂梅独自一人来丽江支教,一场大病差点要了她的命,是山里的乡亲们救了她。她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不时有女生从课堂上消失。丽江山区实在太穷了,贫困家庭供不起所有的孩子读书,只能优先选择让男孩上学。而那些辍学的女孩迫于家庭困难,才十几岁就要嫁人,张桂梅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年张桂梅向县里申请成立华坪女子高中的方案得到批准,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主要招收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因贫困无法继续求学的山区女孩儿。进入这里读书的女孩子,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没有任何的门槛。但实际情况是,县里的财政支付不了学校的全部开支。
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张桂梅开始四处奔走,在各地募捐的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她是在行骗,有人往她脸上吐口水骂她是个骗子。她也曾被路人当众怒斥:“好手好脚不干活儿,戴个眼镜出来骗钱花。”更有甚者,一些无良之人竟然放出狗咬她,柔弱的张桂梅就像一个乞丐一样被恶狗追着,咬的腿上鲜血淋淋,满腹委屈的她忍不住嚎啕大哭。五年中她仅仅筹集到一万元的善款。
不懈的付出得到大家认可
年高考成绩公布,丽江县华坪女子高中成绩喜人,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达到了本科分数线。其中,分以上的17人,一本线以上的70人。
面对这个成绩,校长张桂梅表示不太满意,她说:“我想孩子们全部上一本,或者是双一流,我想让她们上清华、北大。”这样的话放在别处,可能会感觉有些作秀,但从张桂梅的口中说出来却力量十足,这种力量来自于她无私的心灵。
如今,有人将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比喻成“丽江的衡水高中”。对此,张桂梅表示:“衡水的成绩非常好,我们与他们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与人家有天壤之别,根本无法相比。”
张桂梅曾去过山东的一个高中参观,那里的学生伙食非常丰富,从稀饭到海鲜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而华坪高中条件有限,中午只能两菜一汤,孩子们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着。
张桂梅说:“从管理的严格程度上来说,彼此之间也许相差不多。不同的是衡水的学生是自主学习的,自己愿意学的。而华坪女子高中是我们强逼着孩子学的,必须得有老师陪着。”
今年1月14日,国家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对她坚守滇西贫困地区四十多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名贫困家庭女孩儿圆梦大学的事迹予以肯定。
9月1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重点学习张桂梅的感人事迹。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深入学习张桂梅的感人事迹,至此,社会上对张桂梅教育质疑的声音得到了平息。
我不能忘记的初心和使命
由于经费不支,华坪女子高中最艰难时,教学工作近乎瘫痪,只剩下8名老师坚持任教。为此,县里计划将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读书,并且向张桂梅承诺,学生分流后依旧全部免费。
张桂梅无奈之下整理资料准备交接,在整理八名老师们的资料时,让她眼前为之一亮。她发现留下的八名教师里,算上自己竟然有六名党员,这让心灰意冷的她一下子有了继续办学的底气。
她把其他党员叫到一起说:“咱们有六名党员,如果在抗日战争年代,阵地上剩下一名党员都不会让阵地丢掉,我们有六名党员,怎么能把这块扶贫阵地给党丢掉。”六名党员表示愿意留下继续任教,张桂梅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
没有党旗,就在二楼墙上画了一个党旗,把入党誓词写在上面。然而,没等誓词宣读完毕,六个人早已泣不成声。张桂梅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忘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不会忘记我们曾经的誓言。”
为学校常年劳苦奔波的张桂梅身体每况日下,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十余种疾病缠身,只能靠各种中西药勉强支撑着。走近她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药味,医生甚至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两年,让她放弃工作在家休养。
但她却还是坚持住在学生宿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张桂梅说:“我知道我自己的病没法治的,把最好的时光留给治病,我山里孩子们怎么办?那怕我只有一两天时间,我也要把时间用在她们身上。”
人们曾经质疑过她的教育方法:“年代不一样了,不应该硬性的把男女分开。”也有人劝告她说:“孩子吃饭时间太快,休息时间少了,对孩子身心成长不利。”张桂梅说:“我承认我们真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可我不这么做就把她救不出来,没办法的办法,我只能这么选择。对一般孩子来说,读书可能不是特别的重要,但是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的重要,这关系到她们的未来。”
编辑:王向明
主编:王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