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2020年终民生再报告社会救助加力,困难
TUhjnbcbe - 2024/12/20 20:40:00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们喜迎年。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爱心和温度。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年河北省民政系统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建机制,在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重残丈夫享受到低保,家里日子轻松了

连日来天气寒冷,在石家庄市西里市场,57岁的刘东生在时大姐的帮助下总是按时出摊儿,他卖的货跟马上要到的小雪节气不太搭,卖的是菜籽。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东生摆摊儿不是为赚钱。“刚过去的12月份,我家东生领取的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共有多元,政府对他越来越关照。有了这些钱,给他买药的压力、过日子的压力都小了。”今年60岁的时大姐这样告诉记者。

时大姐一家住在石家庄市裕华西路,时大姐的爱人刘东生是一位智残人,幼年时因外伤损伤了大脑,是二级智力残疾。夫妻俩结婚30多年了,刘东生没工作,没退休金。为了让他接触社会、锻炼思维,时大姐让他在西里市场摆了个小摊。

“他心眼实在,经常帮别人卸货、看摊儿。”时大姐说除了没赚着钱,东生在西里市场很开心,认识了一些熟人。时大姐是一位环卫工人,多年来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全靠时大姐打理。退休后,夫妻俩靠时大姐微薄的退休金度日,直到儿子毕业成家开始工作。

这两年刘东生患了小脑萎缩,脑血管不太好,腰椎也不太好,医院看病,时大姐心里就寻思“又要花钱了”。可喜的是,考虑到刘东生的身体状况和家里的经济条件,他们所在的精英路社区居委会协助刘东生申请了“单人保”的低保。“自从他享受低保补贴待遇后,我们过日子觉得轻松了不少,而且我们感觉低保补贴一直在往上涨。”时大姐说,她感谢精英路社区居委会,感谢石家庄市桥西区民政局。

时大姐和爱人刘东生

“单人保”扩面,惠及城乡低收入群体

记者了解到,仅石家庄市桥西区友谊街道精英路社区,目前就有12人享受“单人保”,这12人是因为重度残疾被纳入低保范围的。

石家庄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年11月,石家庄城市低保当月保障的户数是户,当月保障的人数人,低保标准是元/月;石家庄农村低保当月保障的户数户,当月保障的人数人,低保标准是元/年。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城市低保平均标准由年底每人每月元增长至年9月底每人每月元,年均增长10.9%;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年底每人每年元增长至年9月底每人每年元,年均增长15.3%,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我省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分档或根据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实际差额发放低保金。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带扶脱贫的人员,采取“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将之前实施“单人保”政策覆盖人群由农村贫困户扩大到城乡低收入群体。

关爱无遗漏,福利院里暖意融融

新年之初,石家庄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里却暖意融融。年,福利院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封闭期,两百多天的封闭管理,工作人员、阿姨们与服务对象经历了四季变换,经历了防疫路上的困苦艰难。院里的老人们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学习活动内容丰富、饮食丰富,收获了成长、温暖和感动。

孤残儿童、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年,我省全面落实孤儿保障政策,为名孤儿、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保障政策;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集中供养孤儿达到元/月,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达到元/月,实现应养尽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全省农村留守儿童3.7万名全部落实委托监护责任。困境儿童24.4万名,其中15.5万名纳入城乡低保、名纳入特困供养,7.5万名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1.3万名纳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开展全面排查,为近1.5万名留守老人、余名留守妇女健全完善信息台账,精准落实关爱帮扶措施。

关心关爱残疾人。年我省为10个深度贫困地区残疾人配发假肢、轮椅、拐杖等康复辅助器具余件。做好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9亿元,惠及困难残疾人54万人、重度残疾人70万人,做到应帮尽帮、应补尽补。

完善特困救助供养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我省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的少年们喜迎国庆。

救助兜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省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10余份政策文件,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稳妥推进低保提标扩面,实施“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低保渐退期”等政策,确保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实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

截至年9月底,全省城乡低保人数达到.6万人、城乡特困人数达到26.7万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兜底保障84.05万人,占比达到36.6%。

建立健全防致贫机制。依托省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研发了防致贫系统,对万防致贫对象全部建档立卡,动态监测致贫风险。去年,共发布风险预警次,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全部解除预警。明确对有劳动能力的非贫困低保对象实施就业产业帮扶、就业救助等政策,着力增强防致贫对象稳定增收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开展就业帮扶1.1万余人次,产业帮扶1.8万余人次,织密织牢了防致贫对象“保护网”。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多家社会组织落地我省扶贫项目个,涉及资金21.88亿元,覆盖全省6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民政部将我省经验向全国推介。

推动设立社会救助基金。到年9月25日,全省共成立社会救助基金会家,通过政府注资和社会捐赠,共筹集资金9.6亿多元。截至目前,已使用救助基金救助困难群众人次,支出基金多万元。

应保尽保兜底保障坚实有力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谈到兜底保障,河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郑晓铭介绍,我省深化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特别是年,河北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低保渐退期”政策,对不符合整户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户,但户内有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的,将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在核算困难家庭收入时,对家庭成员因残疾、患重病等增加的刚性支出成本进行扣除,扣减后符合农村低保标准的纳入救助范围;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其家庭收入超过低保标准时,给予不低于一年的渐退期,确保其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河北及时制定了应对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低保、临时救助范围,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收入下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我省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采取“单人保”“刚性支出扣除”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将之前实施“单人保”政策覆盖人群由农村贫困户扩大到城乡低收入群体。另外,提出将特困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同样也扩大了救助范围。

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由务工地或经常居住地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全省因疫情纳入低保、特困人员2.6万多人,实施临时救助5.73万人次。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思路,将持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做好无劳动能力人口的兜底保障,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燕都融媒体记者蔡艳荣)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终民生再报告社会救助加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