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 10万人共享的艺术盛宴
7月15日,为期两个月的 复制的力量 2010 当代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 完美收官,徐州艺术馆迎来10余万客人。这次艺术展是徐州,也是国内举办的第一次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展,无论展览规模、展品档次,还是其间举办论坛的规格,对徐州艺术馆的发展乃至徐州创新精神的塑造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品体现各国文化 此次参展作品中所呈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英国曼切斯特都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参展的作品,通过人物三维图像投影及身着英国传统服饰的人偶图,营造出浓郁的英伦风情,体现了工业革命故乡挑战传统思维、探索新的表现手法的艺术设计理念,表现风格从写实到抽象,从二维到多维,反映了当代英国学院艺术家的创作现状。 德国慕尼黑艺术学院的展区则由28个白色大盒子组成,每个盒子都是开放式的,里面放着一枚造型独特的戒指。大大的盒子与小小的戒指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相同的盒子体现的是 复制 ,造型各异的戒指表现的是 设计 。此外,这些戒指都是人工精心打磨而成的,阐释着欧洲最初的艺术形态:用戒指代表艺术家的签名,再通过戒指沾染印泥,印在艺术家作品上,形成艺术品。 荷兰利特维尔学院桑德伯格研究生院的设计者用废纸盒做了一个另类的荷兰风车,一个长方型别墅四周都是风车,通过两侧电风扇的吹动,风车不停地转动。作品充满了荷兰风情,更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作品《家园》,呼吁人们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麻绳服装表现出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而用石膏做成的手雷状编钟,则象征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易碎品,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复制 中的文化认同 复制的力量 这个展览的主题受到参展学院的一致好评。 荷兰桑德伯格学院应用艺术系主任安德鲁 克莱说: 我的学生们兴趣更多的集中在单件作品的设计上,而大规模生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他看来,复制行为中的个性化解读才是体现设计的价值所在。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策展人马文认为,复制行为在过去30年的中国社会中一直处在演变与进化之中,折射出艺术家的行为艺术。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研究生许芳慈女士以刚刚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tino sehgal为例:他以从来不以创作艺术品的方式对 艺术作品之稀有性的经济法则 进行挑战。如果说,安德鲁看重的是复制行为中单体和个体的存在价值,tino sehgal则是对由单体和个体产生的稀有价值提出具有反讽意义的质疑。 举办此展意义非凡 此次艺术展,同时也是各艺术院校之间的一次交流和较量,是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交流,对开拓徐州人的艺术视野,提升徐州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加强当代设计的国内外交流,向海内外推介徐州都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展览,可以近距离欣赏国内外顶级艺术设计大师诠释改变生活、享受生活的完美视角,直观感受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敞开胸怀、海纳百川的徐州,越来越需要国际性展览丰富徐州的文化内涵。谈起在徐举办设计展,总策展人秦俭说: 希望设计展览能成为可以延续的,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交流的平台。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需要这个平台,这可以成为徐州艺术馆建构自己的学术特色、走向国际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