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荔钠导演的作品,基本上是偏文艺向的,没有所谓类型片的套路,那么情节设计之外,演员的表演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一部电影《春潮》也是表现母女关系的,郝蕾的表演可以说是有些用力的,但这也成为那部影片亮点之一(下图剧照)。
而这次的电影《妈妈》,基本上就是母女二人的戏,完全靠两位老戏骨的表演给故事带来更多魅力。奚美娟已经快70岁了,是非常资深的演员,而扮演母亲的吴彦姝已经80多岁,演艺道路漫长而曲折,她还因为此片获得了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女演员奖。两位具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演员为观众展现了不一样的母女情。
这部电影会让我想起20年前马俪文根据作家张洁小说改编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她年拍摄的电影《我们俩》。《妈妈》从气质上好像是这两部电影的结合体。
阿尔兹海默症已经是很多现实题材影视剧表现的内容,而这次有些不太一样的是,不是年纪更大的母亲患病,而是60多岁的女儿。老人为了能照顾好自己的女儿,还在做高难度瑜伽动作,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状态。那段场景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但背后是即将面临的心酸。甚至那些运动的画面让我想起每天深度锻炼的父亲。
女儿也想赶在生病前把很多事情都料理好,但患病后的状态她自己是不能预测的,那如同活在另一个世界。无论是怎样的混乱和遭受误解,妈妈总能承受,唯独一点是女儿渐渐地不认识自己了,这是作为母亲难以接受的。
影片里的一种对比方式很有意思,母亲最开始是那个调皮的角色,不听女儿对自己生活的安排,总是精力充沛到还有余力和女儿相抗衡。但女儿患病后,却“变本加厉”地还了回来,总是做出意想不到出格的事情。而母亲是故意的,女儿却无意的。母亲阻止女儿在院子里淋雨的时候被女儿咬了胳膊,雨水和泪水在母亲脸上混成一片。
在两位主角日常的故事里,还安排了几个配角,来映衬母女间的情感和往事留在他们身上的印记。一个是父亲的缺席,母亲总在督促女儿整理父亲的考古日记。所以在女儿患病后,安排了一段朱时茂扮演的医生配合他们把自己当成出版社的人,在他们家中假装举办一场新书发布会。
还有就是女儿无意中给一个不良少女的资助,在之后换来了她的回报,虽然这个设定有点刻意,但多少也是用来表现女儿身上的善良特性,以及这个文淇扮演的红发叛逆少女和医生的角色一样,都为电影本身的悲伤基调增加一些温暖的色彩。
这部电影会让我想起已经去世9年的祖父,他当时是小脑萎缩,表现出来的就是老年痴呆的症状。在医院最严重的时候,行为和精神病患者是一样的,以为家人在骗他,医院。吃过饭之后也嚷嚷着没吃,围在身边的家人都很辛苦。所以影片中的某些场景,特别是女儿意识错乱的极端行为,都会让我落泪。
作为三部曲的第三部,最初的《春梦》是非常大胆且勇猛的,《春潮》也是要把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家庭现实展现出来。到了《妈妈》,则更多是回归到一种人间温情,虽然不乏女儿疯狂的举动,但到最后还是转化为女儿叫出妈妈的那份感动。
这三部电影播出的状态也是同样的循序渐进,第一部的题材是无缘院线,算是处于地下和另类的状态,《春潮》则赶上疫情,在爱奇艺上播放,而第三部终于是在影院与观众相见。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有些怀念在前拍出纪录片《老头儿》的那个杨荔钠,以及贾樟柯电影《站台》里扮演钟萍的杨荔钠(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