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立白杯中国散文大赛征文作品135
TUhjnbcbe - 2023/8/10 21:27:00

母亲病了

毕寿柏

儿子年近花甲,母亲能不老吗?可是在我心里母亲是不会老的。儿子年纪再大,也是儿子。父母在,他们就是我的依靠、我的挡风墙。真正到了前面光秃秃的没了父母,就会感到空落落了。父母在,我们不敢老也不会老,“老”字会离我们很远;父母不在,我们没有了挡风遮雨的人,真的就老了。

母亲属于“远嫁的姑娘”——从内蒙古通辽嫁到辽宁阜新的。母亲刚嫁过来的时候,人们都说“真是一朵花插在牛粪上了”,这倒不是说父亲和母亲不般配,而是两个家庭社会地位不一样。父亲出身在地主家庭,母亲确是响当当贫下中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地主出身的父亲在社会上是抬不起头来的。虽然母亲出身贫农,姥爷却是一名教书先生,在那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使得母亲吃苦耐劳、知书达理。嫁过来的母亲操劳家务,孝敬年迈的有病的奶奶。母亲的到来,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生机和欢乐。

母亲长得端庄秀丽,聪明贤惠,可一点也不娇气,年轻时候在生产队劳动,没有母亲干不了的农活——点钟、打场、拔苗、铲地,甚至有些男劳力都干不好的滤粪、扬场、扶犁等,母亲都能拿得起来!

农闲时节,母亲还会编炕席、打折子(是我们这里一种盛粮食用的工具),编完的炕席、折子拿到集上卖了,补贴家里的用度。一年下来母亲没有一天清闲的时候,总是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日夜夜操劳着。

母亲的美丽不但在外表,而且十分慈善。她拉扯着大小5个儿女,那时生活十分窘迫,但一遇到街邻们有困难,认可自己苦点也常常帮扶别人。这村上有名的贫困户王富成,妻子长年有病,6个孩子穷的吃上顿没下顿,时不时的找母亲要点小米,高粱米,小葱,酸菜什么的,只要家里有母亲从来不让他空手回去。

在那个困难时期,生产队年节分几斤白面大米,母亲都给奶奶、姥姥留着。奶奶去世的早,只记得每次给姥姥包饺子、做白面条,母亲从分的那几斤面袋里挖出小半碗,和出比鸡蛋大不了多少的一块面,给姥姥做荷包蛋面条。我们这些馋猫一样的小外甥最多只能喝几口姥姥吃剩下的面汤,如果面汤里边偶尔有一两根细碎的面条,那就乐得治不了。母亲孝敬奶奶、姥姥,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孝”的种子。

母亲老了,母亲病了。虽然我们不愿意相信为我们挡风遮雨的母亲会老,但母亲还是老了、病了。这次病的不轻,刚开始高烧不退。医院检查,随后吃药打针。10多天过去了,高烧还不退,并引发心力衰竭,昏迷不醒。住院期间,儿女们齐聚在一起,在外地的孙子孙女都回来了,大家轮流陪护照顾母亲。母亲的几个儿媳对婆婆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关照……

是的,母亲生我们,养我们,把自己青春、自己乳汁、自己心血,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我们!我们现在孝敬母亲是天经地义的!

母亲快70岁的那年秋天,摔了一跤,到医院检查各种疾病找上门来:糖尿病、帕金森症、小脑萎缩、心肺病……而此时她的最小儿媳毅然辞去工作,担当起照顾婆婆责任,而这一照顾就是十几年。儿媳工作在令人羡慕的金融单位。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几十年过去了,儿媳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熬成了婆婆。

我的弟弟、弟媳对母亲体贴入微,弟弟除去工作,每天都陪在母亲身边。特别是最近几年母亲帕金森症加重,二弟倾尽全力给母亲请来保姆照顾。即使这样,两个弟弟、弟妹也总是陪母亲看病、吃药,照顾母亲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琐事!

人老了眼前的事情丢三落四,坐在床上喜欢唠唠叨叨,而一唠叨就是老半天。为了让母亲开心,哪怕是听过多遍的陈谷子烂芝麻,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儿,弟弟、弟妹也会很耐心地听老人讲个够。母亲有时候大小便经常失禁,弄得满身满床都污秽不堪,不论寒暑,母亲床上床下、里里外外都是干干净净的。

母亲这次住院期间,弟弟妹妹更是日日夜夜陪护母亲,弟妹一匙一匙地给母亲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母亲吃不下饭,喝不了药,弟弟妹妹就像哄小孩一样,一点点劝:

“妈,吃饭吧!不吃饭病好的慢。”

“妈,把药喝下去吧!喝完就不咳嗽了。”

“妈,睡觉吧!醒了回去看你重孙子去。”

……

80多岁高龄的母亲,高烧20几天不退,致使母亲在住院10多天后的一天下午昏迷好几个小时,弟弟妹妹全家人看到母亲病危,在一起商量医生的建议插管治疗事宜,我对这方面知识一片空白。据说高龄接受插管治疗不但比较痛苦,即使好了那个插管也可能和病人永久相伴了!担心母亲如果好了,嘴边一个管子那多不方便啊。更担心母亲好了自己把管拔下去咋办?看到母亲耷拉着的双手双脚,昏迷不醒揪心的样子,管不了那么多了!救活母亲要紧!马上插管吧!在医院大夫全力救治下,顽强的母亲终于醒过来了。

随着母亲苏醒,症状也大有改观,心率、血压、血氧、呼吸、以及血糖和体温都慢慢平稳下来了。兄弟姐妹欢呼雀跃,母亲一比一天好起来了,我们还有最亲的老母亲陪在身边!

住院期间老母亲床上大小便,都是我的妹妹、弟妹家里人收拾。特别是母亲有时候便秘,妹妹、弟妹不厌其烦地给母亲揉肚子、用手一点点帮母亲排便。二弟担心弟弟妹妹没日没夜地照顾母亲太劳累,他又花钱雇了两个护工!

据医院化验动脉血、彩超、CT等检查结果,母亲肺部还有一定炎症和积水,尿液检查结果有真菌感染,母亲是醒过来了,身体也在一点点恢复,但由于小脑萎缩,我们发现这次发烧母亲智力大不如从前!

轻度痴呆的母亲对我们说,你们孝顺一整天也不给一口饭吃。我们问,妈饿了吗?母亲说:依仗我身体棒,饿到不饿(她还不太明白从胃管送流食的道理)。母亲又说:医院头几天在我身上抽那么多血,都卖了。还指着我妹妹说,老丫头潮乎乎的傻样,啥也不知道,医院卖了都不懂。然后叹了口气,嗨!真拿老丫头没办法了!我和弟弟妹妹说,咱妈有点轻度痴呆头脑不灵光了,现在智力就像几岁小孩,咱们就当母亲说的是幽默笑话吧!医院的护工“妈妈”的时候,我们的心撕心裂肺的痛!

老小孩的老母亲有时候也和孩子一样不听话,我说医生的话要听,好得快。母亲一点也不在乎的样子,手脚不停乱舞动。我突然想到老母亲记忆力大幅减退,试试早些年的事她能不能记住?我骗母亲说,这个护工就是生产队长,让你干啥就干啥!母亲眼睛马上就睁大了,频频点头;医生来给她打针。我又告诉她:妈她就是这里的大队书记说的算!母亲更是吓得唯唯诺诺。可见,母亲年轻时候在生产队干活时候的事情都能记得。那时候生产队长、大队书记才是社员最怕的顶头上司。

医生建议母亲最好还应该坚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医院设备先进,用药规范。虽然弟弟妹妹工作都很忙,我们兄弟姐妹还要坚持轮流陪护一段时间。大家心里明白:母亲身体恢复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大医院治疗效果好,相对来说开销也是比较大的。刚开始每天管药费一项每天就高达多块,恢复期药量略少每天也左右。住院一个多月包括住院费、护工、等各项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虽说二弟这些年艰苦创业有点积蓄,但也搁不住这么大花费!二弟说,花多少钱都没关系,只要治好母亲把房子卖了也值!钱没了可以赚,母亲没了就永远失去了!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我们能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而父母健在就能给我们顶起一片天,就能让我们心里有了依靠!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人生最不能忘记的是父母养育之恩!无论我们多么优秀,挣多少钱,生活多么美好,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让父母享受安度晚年才是做儿女最开心快乐的!为了父母花多少钱都是应该的……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次母亲住院一个多月,孩子们日日夜夜陪在母亲身旁。我的母亲60多岁就查出糖尿病、小脑萎缩,特别是帕金森症70岁时候母亲已经不能自由走路了,这么些年靠的是弟弟妹妹家里人辛苦付出。母亲明白时候也说,没有你们这些孩子照顾,我真活不了这么大岁数。

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如果我们都像弟弟妹妹那样,心怀感恩、孝敬父母,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完美!

而一个家庭有父母老人生活在一起,那才是一个最完整、最温馨、最幸福的家庭。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经历了那么多人和事,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唯一能把握住的就是身边的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就像朱自清在《背影》里描述的,他后来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他以为分别后会很快能见到父亲,却不知整整过去两年,还是不得见。那种怅然伤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子欲孝亲尚待,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事情,最幸福的人生。

“百善孝为先”有一首歌写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你们为抚养儿女遭了多少罪……

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就是让他们无忧无虑、安度晚年!艰苦创业几十年的弟弟,为了生病的母亲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弟弟说母亲好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是啊,母亲终于出院了,一家人笑容比任何时候都灿烂……

作者简介:毕寿柏男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签约作家、当代校园文艺签约作家、沈阳日报万泉文学社理事、阜新市作协会员诗歌学会会员、阜蒙县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辽宁日报》《沈阳日报》《辽宁职工报》《精短小说》《辽河》《楚风》《星河》《绿野》《新蕾杂志》《古峡文学》《仙女湖》新西兰《华页》等各地报刊,在全国征文大赛多次获奖。

“立白杯”中国散文大赛征稿启事

“立白杯”中国散文大赛由“红罗山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立白杯中国散文大赛征文作品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