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辰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中国人忌讳谈论衰老和死亡。
其实,人这一生,从年富力强到衰老、失能,最终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万物生长的规律和宿命。
我们谈论养老,是为了更从容和体面的应对老年生活,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面对未来,你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老了,何处养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年近80的戴华不想麻烦孩子们决定去住养老院,在忐忑中展开新生活;退役*人王意仁,86岁的他独自生活了16年,因为家里有老伴儿的味道,坚决不去养老院……
如果是你,将如何选择?中国两亿老人,他们又该何处安生?
6月28日,中国平安联合彩虹合唱团共同发布平安居家养老主题MV《当你老了》,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平安人寿*委书记杨铮携平安高管、平安MVP代理人、平安管家同台演唱,共同传递平安为中国2亿老者打造理想养老之家的美好愿景,在歌声中开启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里程碑。
体面养老,有钱还不够
养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小波曾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殊不知,人的身体也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直白点说,这个过程叫衰老。
衰老是有迹可循的。就拿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大脑来说,人在30岁时,大脑是一个克的器官,颅骨刚好容纳得下。到了70岁,脑萎缩使头颅空出了差不多2.5厘米的空间。到了85岁,1/3以上的人会患上痴呆。
更不要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力下降、视力模糊、牙齿脱落……
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事实,让我们因变老而愈加焦虑和恐慌。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老年人省吃俭用一辈子,却甘愿掏空存款购买一些平平无奇的保健品,甚至会上当受骗了。
身体的局限性,让有些老年人甘愿用钱来摆平一切,靠花钱来换健康。然而,生活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告诉我们,有太多的事,光有钱是不够的。
对于老年人,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关乎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想要过体面养老,老年人及子女首先要打破认知壁垒,有个正确的养老观。
在中国,“养儿防老”被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子女若是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就是不孝,一个不小心还要受到社会各方的谴责。
早在十年前,社科院专家估计,我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已经达到1.45亿左右。家庭结构的单一,意味着功能的脆弱,这些独生子女要背负经济供给、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的三座大山。
豆瓣上,有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小组,至少5万独生子女在线分享自己的焦虑、无助和痛苦。
更糟糕的是,中国现有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所涉及的家庭照护者有上亿人,而这个群体正在持续扩大。
“养儿防老”的观念不适用了。单纯依靠家庭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老年人护理问题。
日本在年推出了护理保险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养老去家庭化”,社区、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和市场互相合作监督,到了老人需要护理的阶段,专业人员会上门帮助生活起居,无需完全依赖家人,医院和养老院。
东京大学教授上野千鹤子曾写过一个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他本人患有认知障碍,但医生却根据他的要求,在家里给他做了临终关怀。
上海在年试点了长护险制度,三年时间里,为50多万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
居家养老,不只是依赖家庭和子女,而是向社会和市场寻求答案,专业机构的介入,能让独居老人过上体面生活。
另一个误区是老年人过度依赖医生,忽视了医养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有三高等慢性病的几率陡然增大。有些人把健康全权交给了医生和药物。
老年问题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除了身体的衰老,还有心态的衰老,除了药物的因素,还与环境、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
医院老年医学科刘晓红曾说,医疗对于人的整体预期寿命而言,它的贡献率可能只有8%,而生活方式的贡献率大约有60%。
如果说老年人的身体是一部用得很久的机器,拧好一个螺丝,其他零件又会松动。从老年医学的角度来说,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