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月饼则象征人月两团圆。然而今年的中秋节,在盘龙区联盟街道金星社区,却有一份比月饼更暖心的饺子,满满都是社区志愿者与独居老人之间的牵挂与关爱。
14日上午9点,盘龙区金星社区居民熟悉的身影又出现了。用轮椅推着瘫痪的妻子散步三圈之后,他回家提上布口袋直奔菜市场。韭菜、白菜、猪肉、大葱……每样东西他都精挑细选。他心里记挂着的是小区独自过节的老人们,这两天,他每天都亲手包一盘饺子送给他们。
他是盘龙区金星社区志愿者王国柱,今年56岁,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东北”。
一个小时后,买完了食材的老王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包饺子。老王家住一楼,光线不好,房间也不大,他在窗户边的水泥墩子上支起一块捡回来的大理石桌面板,这是切菜、和面的案板,也是夫妻俩最常待的地方。妻子切韭菜拌馅料、老王起粉和面,有说有笑之间,让这间小屋充满温暖。
“我是东北人,从小逢年过节能想到的最亲切的食物就是饺子,所以吃饺子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团圆。”来到昆明已经30多年的王国柱,从小就没了父母,这一家乡情怀也更加深刻。
王国柱所挂念的易凤仙奶奶今年已经91岁,一个儿子在玉溪,另一个儿子在森林公安做门卫工作,常年值夜班。“我已经是她的干儿子啦,老人家不习惯到别人家吃饭,一般都是我做好给她送过去。”老王说,自己节前就主动和易奶奶联系过,得知她今年不回玉溪过中秋,便寻思着给她包饺子,为了口感好,老王每天都是现包饺子。
话语之间,王国柱手中的面团在擀面杖下一个个成型,不出半小时,满满一盘饺子已经包好。“易奶奶喜欢吃白菜馅儿,王奶奶喜欢吃韭菜馅儿,老人年纪大,牙口不好,消化功能也比不上年轻人,所以饺子要多煮上两三分钟。”因为和老人相处久了,他们的口味,王国柱都摸得透。
第一锅饺子刚出锅,个个馅儿多白胖,王国柱抬着热乎乎的饺子送给易奶奶。这边刚安顿好奶奶吃上饺子,王国柱又开始熟络地帮奶奶喂猫、擦灶台、收拾屋子、检查灯泡和电路。“他不但经常来家里照顾我,就连我儿子的工作都是他给介绍的,他真的太好了。”易奶奶动情地说。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饺子是一份节日的问候,更是王国柱和易奶奶之间的牵挂。一年天,社区志愿者与居民群众一直都在以最亲近、最日常的方式“团圆”。
这几天,王国柱还把饺子送到了颐欣里和托福园的其他几位老人手中,每到一家,王国柱都要和老人拉拉家常。对于73岁的聋哑老人孔祥云来说,王国柱是他的“耳朵”;对于80岁行动不便的王奶奶来说,王国柱是她的“钟点工”;对于78岁小脑萎缩的张奶奶来说,王国柱是她的“定食器”。哪位老人家里的煤气忘关了、哪位老人要买米、哪家下水管堵住了、哪家的灯泡坏了或者要交水电费了,面对种种生活琐事,王国柱都“随喊随到”。在金星社区,他的手机号码是很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的专属号码,10年来,已经有3位老人是在王国柱的悉心陪伴下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对于王国柱而言,他开展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来不会因为节假日而停歇。“我们常称自己为幸福使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传递着幸福。因为奉献,所以我们很快乐!”王国柱说。年,王国柱只身来到昆明找他唯一的亲人。当时,他甚至没钱买火车票,是一位陌生的阿姨掏钱帮他补票,在那之后王国柱下定决心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采访当天,给最后一位奶奶送完饺子,已近下午一点,王国柱才吃上午饭。王国柱说,自己也曾受过苦,也曾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和关心,只要能力允许,以后每年还会这样做下去。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胡耀元/文赵伟/摄
责编:吴晨萍一审:王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