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中社区志愿者为钱淑惠老人剪指甲。
“人老了,日子真难过……”身边总能听到老人们幽幽的叹息。断、舍、离、病、痛,是逃不开的人生历程。
平日里,空巢、孤寡、失独老人要面对的生活难题更多。他们的“阳光”在哪里?香坊区的志愿者们用行动回答。正是他们的精准对接、走访帮扶,给老人们送去了生活的便利和精神上的安慰。
与独居老人的十年
老人有困难就去社区找“孩子们”
靠河社区志愿者为马瑞兰老人理发。
“快进门暖和暖和吧,柈子还有呢。”看到志愿者们在院里给自己劈柈子,82岁的马瑞兰大娘一边招呼着大家,一边把大家往屋里推。
又到星期六,新香坊街道办事处靠河社区的志愿者们如约来到老人家里。看到老人屋里的柈子不多了,他们抡起斧子劈柈子、帮老人打扫房间。马瑞兰大娘说,这些志愿者可好了,就像自己亲闺女亲儿子似的,每星期都来帮着干活。家里烧炉子用的柈子是志愿者帮着劈,头发也是志愿者们帮着剪,“有10年了!”老人指着屋里的窗帘、床单说,这都是志愿者们给弄的,“孩子们来了,家里就变样。”
虽然80多岁了,一个人生活,马大娘说,“一点儿不孤单,有困难就去社区找志愿者,有求必应。”她说,这些孩子们可好了,怕她不好意思,总告诉她,“别把他们当‘外人’。”
靠河社区*委书记王海兰说,社区志愿者帮扶马瑞兰已经10年了。老人的老伴儿三年前去世,自那以后,他们到老人家里走访的次数更频了。每天都打电话问候,没啥大事儿也得一星期去一两次;有急事,随叫随到。有一次老人给社区打电话说头晕,大家立即找来大夫。检查后说是低血压、失眠引起的。连着好几天,大家买药的买药,护理的护理,有人还做了好吃的给老人端去,直到老人康复。
与孤寡老人的十年
老人最盼志愿者的“马甲红”
汽轮社区志愿者看望周淑贤老人。
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九旬老人周淑贤就会招手,尽管说话口齿有些不清,但仍能听出是在问:“外边冷不冷?”老人最爱看志愿者的红马甲。
周淑贤很瘦,右侧的半个身子不大好使。看到有人来了,非要坐起来和大家说几句话。
老人的侄女说,老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对这些经常上门的志愿者却大多记着,见到红马甲就有精神头儿。虽然说话费劲,也爱和他们唠上几句。
进乡街道办事处汽轮社区*委书记刘兰兰说,周淑贤老人的老伴去世有10多年了,老人没有子女。现在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平日里由侄女护理。社区志愿者经常来走访,帮着打扫卫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着减轻点负担。
刘书记说,年10月中旬,志愿者来走访时发现屋里有些阴冷,马上给老人送来一床崭新的棉被,老人很感动,逢人就说他们好。老人现在已离不开人,平时老人的侄女外出买菜、办事,都会找社区志愿者来帮忙看护,所以老人和志愿者处得特别熟。
开启更多老人的“约定”
胜似儿女的陪伴和照料
哈量一社区志愿者为白建华做家务。
“一看到你们,我心里敞亮不少。”当民生路街道办事处哈量一社区*委书记谢淑梅和志愿者一起来到白建华家时,白建华拉着她俩的手就唠了起来。
谢书记边把带来的羽绒被交给白建华,边询问她老伴儿的近况。白建华的老伴儿今年63岁,卧床半年了。白建华的儿子毕业于我市一所知名高校,工作非常出色,年因病突然离世。自那以后,老伴儿和谁都不说话,慢慢地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退化,到现在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老人还有高血压、脑梗、糖尿病等,生活不能自理。
儿子刚离世那几年,白建华天天哭,老伴儿不说话,家里没有一点儿生活气息。自从社区志愿者进家门后,不但帮着干些家务活儿,还总陪着聊天、开导她,白建华心里敞亮了不少,心结也慢慢打开了,这几年好了很多。前几年,老伴儿一年住好几次院。每次住院,都是志愿者们忙前跑后。
说话间,志愿者擦地、收拾散乱物品。看到随意堆放的物品占据了本就不大的屋子,谢书记说,再过几天,多来几个人帮着把家里的物品倒腾一下,归拢归拢,空间会更大一些。白建华说,就盼他们能多待会儿。
“大冷天的,就别来了,我们俩挺好的,不缺啥。”还没等志愿者进门,年近九旬的李春林老人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李春林老两口都快90岁了,两个孩子一个在南方、一个住道里区。平时,志愿者们每周来给老人打扫一次卫生。家里缺啥,有时志愿者就帮着给带过来。
李春林老人说,虽然住本市的闺女也常回家,但不如这些志愿者们方便,远亲不如近邻。有个啥事,打个电话志愿者们就帮着解决了,这些年没少“得他们济”。虽说年岁越来越大,却感觉日子有盼头。
同在香中社区的86岁老人钱淑惠也是位独居老人,志愿者上门服务时,恰巧住在南直路的老人的女儿回家看望。老人的女儿说,她家离老妈家远,平时自己在家里还得看孙子,没法分身。一个星期只能回来一趟,平时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们帮忙关照,买菜、收拾屋子的活儿啥都干,“比我这当女儿的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