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养老问题,千百年来都非常重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老了的时候能够有人赡养,能够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又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男性一般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经济来源基本上都要依靠家中的男丁,而且家中的男丁结婚后是与父母住在一起的,所以那时候的人都希望能多生几个儿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养儿防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很多朝代也都大力推行孝道,不孝顺老人的子女,常常会被外人耻笑,并会背上“不孝子”的骂名,有时候严重的话会被官府抓捕,关进大牢。到了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推崇孝敬老人,而且还完善了很多法律来保障老年人的赡养问题。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城市里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解决,但是在某些农村地区,因为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的养老问题存在很多后顾之忧,甚至在某些地方,竟然会出现非常奇怪的现象:在老人身边照顾的子女可能是“不孝子”,而一年到头回来一两次给老人一点钱买点东西的子女却被成了孝顺的孩子。
在一个村里,有个七十多岁的王婆婆,老伴前几年去世了,自己一个人生活,本来自己照顾自己不成问题,但没成想王老太被查出有小脑萎缩,行动慢慢开始变得不利索,动不动就会摔倒,一个人生活肯定是不行了。三个儿子一商量,决定一家照顾一个月,从老大家先开始。
王婆婆的三个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把老娘接到身边照顾肯定是不现实的。为了照顾老娘,三个儿子想出了不同的法子。在大儿子家的时候,大儿媳就回老家,照顾老人的一日三餐,给她洗洗衣服做做家务,大儿子那个月月尾也会回来待几天,等时间到了跟妻子一起回去打工。
而在老二家的时候,则由在城里陪读的二儿媳每个周末回来一趟,给老人买好一个星期吃的菜,给她洗一洗被单衣服。到老三家时,老三则寄一点营养品给王婆婆,然后转点钱给邻居,让邻居隔几天给王婆婆买点水果蔬菜。
就这样过了小半年,每逢跟村里人聊天的时候,王婆婆就总说大儿媳烧饭不合口味,还总跟她闹矛盾,大儿子一个月就回来照顾她几天,还是小儿子好,寄补品寄钱,孝顺的很。
这样一来,大儿子一家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是最多的,反而不讨老人喜欢,成了不孝顺的子女,而小儿子就是每个月寄点东西打点生活费就撒手不管,却成了“大孝子”。这得让大儿子一家有多心寒!
人总是这样,对待身边的人,总是会忽略他的好,而总记得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不愉快,就像小的时候,我们总会抱怨父母管教严格,然后会记恨父母的责骂,别人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就会觉得他们要比自己的父母要好,却很难体会父母为自己所作的付出和艰辛。
有些老人其实跟小孩一样,会比较任性,作为子女,其实没必要太在乎老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多想想自己小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多想想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然后尽自己所能,陪伴父母,赡养父母,让他们能安享晚年,尽到自己为人子女的义务就够了。
希望天下所有子女都能够孝顺老人,天下所有老人也都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