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症中医将其归属罕见病的范畴,将其常归之于“痿证”、“痿蹙”、“颤证”、骨摇”等等。
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但因证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有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者;有缓慢发病者;也有时轻时重,周期性发作者;有疲劳后发病者,有睡卧后发作者。有以女性多见,有以男性为主者。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影响窍隧,难于张口、睁目者,甚至瘫痪于床者。有以肢体近端肌肉弱于远端者,或以肢体远端肌肉弱于近端者。初则仅为肌肉软弱无力,久则肌肉萎缩不用。
痿证辨证,重在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
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软弱不用者,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病位多在脾胃;以下肢痿软无力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咽干目眩,病位多在肝肾。
痿证以虚为本,或本虚标实。 因感受温热*邪或湿热浸淫者,多急性发病,病程发展较快,属实证,热邪最易耗津伤正,故疾病早期就常见虚实错杂。内伤积损,或久病不愈,主要为肝肾阴虚和脾胃虚弱,多属虚证,又常兼夹郁热、湿热、痰浊、瘀血,而虚中有实。跌打损伤,瘀阻脉络或痿证日久,气虚血瘀,也属常见。
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
症状: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3.脾胃虚弱
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白或萎*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4.肝肾亏损
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5.脉络瘀阻
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赵大夫说:“因为长时间从事中医药行业,待的越久,越发感觉中医中药这个领域里面还有很多药材功效没有被发掘出来,还有很多的药物组成没有被大家认识。我想把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高、深化,这样我们的后人在遇到某个中药在临床作用中的问题后,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临床上也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中医药”。比如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很多的中医师在治疗上总是不好拿捏,越补身体越虚,症状越来越严重,
温补祛萎汤以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标本兼治,拟定了补肾生髓为主线,舒筋活血通络为基础,治疗原则是补养心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疏肝熄风,开窍增智,调节五脏六腑、营养神经细胞、促进脑组织功能正常运转。是根据多年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采用纯中医组方,辨证施治,对症一人一方,配伍经大量临床经验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多系统萎缩、帕金森、肌张力障碍及萎症类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有着良好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收有效反馈,给患者带来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