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题报告脑血管病痴呆与认知障碍帕 [复制链接]

1#

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宋水江教授浙江大医院

众所周知,高血压与脑卒中之间关系密切。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血压的细小变化均可能导致卒中发生率的明显变化,各国指南均认为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可控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能是卒中最重要的干预手段,对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否发生过中风)的血压管理都比较重视。

我们通过COSSACS研究、SCAST研究、CATIS研究、INTERACT、INTERACT-2以及ATACH-II等研究,回顾对于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压应该如何管理,启动时间和靶目标,以使大家对卒中急性期血压的管理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处理病人时不再感到那么的困难。

脑小血管病精准诊疗的临床研究

徐运教授南京大医院

脑小血管病(CSVD)指累及脑小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临床表现为脑卒中,痴呆、步态异常、排尿异常等的一组综合征。MRI表现为脑白质病变、脑微出血、腔隙性梗死、血管周围间隙。

CSVD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显著升高,多好发于60岁以上人群,是老年人群继AD后第二大疾病,占老年性痴呆的45%。占脑卒中的25-30%以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腔隙性梗死和脑出血。按欧洲分类脑小血管病临床分类为6型,我们联合神经心理量表,功能影像,基因检测,对高危人群和脑小血管病患者进行横向和纵向研究。

通过例高血压伴白质损伤的患者,随访5年,发现例出现急性腔梗,并发现早期预警的影像指标(脑区)以及网络连接异常区域;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具有相应的影像特征;基因检测帮助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确诊。最终指导个体化治疗。

脑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与影像特征

刘运海医院

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ICT)是一种少见的小型脑血管畸形,其发病率为0.04%-0.15%。病灶多数较小,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后颅窝最常见,尤其是桥脑和小脑。在血管畸形中出血率最小,侵袭性最低,一般无临床表现而难以被发现。

影像常表现为1.病灶小且多发;2.脑干、小脑最常见;3.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4.SWI呈低信号;5.呈“毛刷状”或“点状”增强。需与脑淀粉样血管病、海绵状血管瘤、脑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等相鉴别。治疗上大多无症状,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对症治疗,破裂出血者根据血肿大小及部位采用保守或手术治疗。

脑小血管病的视网膜微血管征象

韩钊教授温州医院

视网膜血管与脑小血管具有共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也是人体唯一能在非入侵条件下直接观察到的小血管,能较早期地反映全身微小血管的变化。脑小血管病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它是导致卒中、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执行功能减退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检测视网膜血管变化预测脑小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曾进胜教授医院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本病多数患者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因而极易漏诊和误诊。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重要依据。

数字减影的脑血管造影术(DSA)依然是CVST诊断的金标准,但不是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手段。一般在其它检查不能确定诊断或决定同时施行血管内治疗时可实施,而且对诊断单纯皮层静脉血栓形成不具优势。

头颅CT/CT静脉成像(CTV)的直接和间接征象在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TV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同时显示静脉窦闭塞和窦内血栓。CT结合CTV可对静脉窦血栓作出明确诊断,可作为CVST疑似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头颅MRI/MR静脉成像(MRV):可直接显示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以及继发于血栓形成的各种脑实质损害,较CT更为敏感和准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或T2*加权梯度回波(T2*GE)等序列较MR常规序列对显示脑内出血更加敏感。

多数情况下,MRI/MRV已可对CVST进行准确诊断,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DSA,且所用增强剂更安全又没有X线辐射,被认为是诊断和随访CVST的最佳手段,尤其CEMRV可作为MRV的首选成像方法。

抗凝在缺血性卒中伴房颤病人治疗中的地位  

张黎明教授哈尔滨医院

房颤大概引发近1/3的缺血性卒中,而且与无症状脑梗死和TIA相关。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相当。房颤患者脑卒中较非房颤相关脑卒中,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复发率均严重。

在预防房颤所致卒中风险方面,多国共识已不鼓励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而应用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仅预防近28%的卒中,然而,华法林则能预防60%以上。抗凝治疗是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治疗的基石,ESC房颤管理指南,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ASA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已经明确抗凝治疗的临床意义。

多数卒中伴房颤患者应在两周内启动抗凝治疗。EHRA指南推荐卒中伴房颤患者人群抗凝启动时机的1-3-6-12天原则。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明确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的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监测,决定进行何种抗栓治疗(I级推荐)。

后循环侧支循环及半暗带评价

田成林教授医院

在后循环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中,除了遵循前循环梗死时间窗的原则,在临床实践中倾向于选择更宽的时间窗,其原因主要在于后循环梗死后果的严重性。但仅仅据此而扩大后循环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窗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寻找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延长时间窗,或者是可靠的技术手段对每个患者做出个体化决策。决策的重点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