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神经影像学的表现。
既可见于一些遗传性、变性性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病如急性小脑炎的后期及某些药物中*,缺血缺氧等,甚至某些临床无症状的人,影像学检查也可以见到小脑萎缩,尤其是以老年人居多。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小脑的脑组织体积缩小,脑沟增宽。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小脑萎缩。由于小脑主要参与躯体的平衡和肌肉张力的调节,因此小脑萎缩患者临床多出现走路不稳,共济失调,言语不清等症状。
在西医上现在已经可以确诊,但是还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式,大多是采用一些营养神经之类的药物,比如甲钴胺片,维生素,谷维素,卵磷脂,胞二磷胆碱肌等等的西药,大多数患者反映服药初期临床症状会明显减轻,随着服药时间加长,效果会越来越弱,甚至会有一些严重的副作用,而且一旦停药就会反弹,因此长时间服用西药容易产生抗药性及依赖性,对身体内脏的损伤非常大。
在中医上小脑萎缩被称为“痿症”,属于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引发的疾病,此病病位在脑定位在肾;中医认为肾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主一身阴阳,肾阴虚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四肢走路不稳,无法控制自己的步态,摇摇晃晃,经常性摔倒,甚至瘫痪在床;脾虚湿盛,身体会日益消瘦,脾虚严重就会造成四肢无力,主要是脾主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无力,会出现肌肉僵硬;湿气重会出现偶尔的头晕头蒙,感觉不是特别清爽,昏昏沉沉的,眼睛会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气滞血瘀会导致喝水吃饭呛咳或者有痰。治疗上需要补益肝肾,醒脾健胃,补气活血通络,填精开窍,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