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房产大佬成功戒毒,带俩兄弟再进高墙戒 [复制链接]

1#

18岁年少轻狂,他跟“哥们”尝鲜,足足三天三夜兴奋无眠;26岁花样年华,她因“左眼见到鬼”被父母忍痛送走;52岁事业有成,他抱着坚定意念“碰”了能刺激神经的“白粉”,结果在十多年后才摆脱“控制”……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瘾君子”。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国家司法部举办的司法行政戒毒新闻发布会上,有一组数据令人深思——自年《禁毒法》实施以来,全国已累计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万余人,目前在所人员近24万人。与毒品对抗,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的战争。6月22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特别探访了三家位于长沙各区的戒毒机构,用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吸毒者向死而生的戒毒故事……

房产大佬带两位哥们“求戒毒”

失意的人往往更容易通过吸毒来排解苦闷?事实并非如此。

医院戒毒中心,该科副主任杨栋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这儿,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也不乏成功人士。”

杨栋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就是湖南某地级市一位小有名气的房地产老板刘丰(化名)。

“由于长期大量吸食K粉,他变得特别偏激。”杨栋说,当年,刘丰被家人强制送医后,曾坚持称自己没病,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认可,不仅强行出院,甚至威胁医生:“你敢限制我的自由,出去后我一定弄死你!”

医院并非强制戒毒机构,杨栋只能让刘丰出院。之后,医院检查,通过脑部CT发现,吸毒已导致他出现脑萎缩。

得知这一情况,刘丰吓坏了。无奈之下,刘丰又回到湖南,找到杨栋,希望医生能“给条活路”。就这样,刘丰积极配合戒毒治疗,最终摆脱了毒瘾。临出院时,杨栋一再叮嘱刘丰,戒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一日吸毒、终身戒毒,尤其切记要远离“毒友圈”。

“没多久,他果然又来了。”杨栋说,“我当时很沮丧,以为刘丰没能抵挡住诱惑复吸了,又来找我治。”

结果,刘丰挥挥手,身后两个哥们低着头,迎上前来。

“杨医生,这两个是以前跟我一起吸毒的‘兄弟’,已经吸得倾家荡产,人不人鬼不鬼了,我把他们交给你治,医疗费我全出!”原来,刘丰这次是为了帮助他的朋友戒毒而再次找到杨栋。

而让杨栋更为感动的是,除了承担“兄弟”的戒毒费用,刘丰还对他们承诺:“只要成功戒掉毒品,我支持你们每人万元创业资金,重新开始生活。”

后来,在杨栋的精心治疗下,刘丰的兄弟们也都成功戒掉了毒瘾。前不久,杨栋来到刘丰所在的城市,刘丰专程赶来与他见面。当杨栋问起那两个兄弟的近况时,刘丰高兴地说:“他们现在过得很健康,吃了亏,现在都知道要努力打拼创业”。

毒品的“精神依赖”

杨栋诊治的患者,很多是新型合成毒品吸食者。

杨栋说,吸食新型合成毒品会导致诸多精神疾病,比如,中毒性脑病、精神分裂症等,而长期的精神依赖也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6月25日,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查处的毒品主要有冰毒、氯胺酮(俗称“K粉”)等新型毒品。截止年底,全国有吸毒人员.3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8万名,占60.2%。

“吸食新型毒品的患者会像精神病患者一样,出现脾气暴躁、偏激多疑等特征。”杨栋举例,“还有一些患者会怀疑妻子跟父亲偷情,甚至认为医生想要害他。”

之所以新型毒品吸食群体迅速增多,杨栋认为,这与制毒成本不高、公众认知能力弱等息息相关,“在很多城市,娱乐性的假象掩盖了毒品本质,贩毒者为新型毒品打上‘不上瘾、不伤身’的标签,欺骗了很多人”。

然而,新型毒品成瘾性也是极强的。杨栋介绍,吸食新型毒品既有生理成瘾,又有心理成瘾,毒品带来的兴奋感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不断吸食就不断加深记忆,最终无法自拔。

青少年“抱团吸毒”

湖南康达自愿戒毒中心收治的患者,大部分为新型毒品吸食者。在该院工作人员、禁毒志愿者陈敏看来,相较传统毒品,新型毒品成本不高,但是随着吸食者耐受性的提高,以及毒品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日积月累的破坏,这些被宣称为“危害小”的新型毒品同样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新型毒品在KTV、酒吧、聚会等圈子随处可见,青少年好奇心重,易受‘朋友义气’、‘亚文化’等的影响,使得他们对新型毒品的警惕性越来越低。”陈敏说。

18岁的龙洋(化名)医院接受治疗的最年轻患者。被父母送来前,他还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今年3月,他和几名同学一起接触到了冰毒。

至今,龙洋还记得第一次吸完冰毒后的“死亡感”——心跳加速、四肢麻木,头晕的同时人变得特别亢奋,最后三天三夜都没能闭眼入眠,他感觉自己“不行了”。

龙洋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和他一起吸毒的同学早已辍学,现在每天和各路“大哥”在外面混日子,靠打架和收“保护费”生活,“有钱了,就买毒品大家一起吸”。

农村的“兴奋地带”

“很难想象,在一些偏远农村,办红白事时都有人约着吸毒。”一名戒毒人员曾告诉陈敏,在老家农村,获取毒品太容易了,“打个电话,半小时就有人送到,比外卖还快。”

一时间,KTV、麻将馆、赌场等娱乐场所纷纷“沦陷”,吸毒和赌博甚至成了“一条龙娱乐享受”。

在湖南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了解到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该所收治的吸毒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且40岁以下的吸毒者占60%以上。

“毒与赌是不分家的。”杨栋的患者里,不乏烂赌滥毒者,“我们最近收治的一名患者已经吸毒了八九年了,每次吸完毒他就去赌博,他借了几十万元网贷,老婆孩子都不管。”

温暖你,高墙内的“网友”

“我当年吸食冰毒,真的有两次差点死了!”罗冰(化名)有着10年吸毒史,如今戒毒成功,他偶尔还会回到戒毒所,用自己的故事来告诫他人。

罗冰说,湖南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柳老师”是救命恩人。

年3月,罗冰因吸毒被当地警方抓获,由此进入湖南新开铺强制隔离戒毒所。至今柳梅都能记起罗冰刚被送来时的样子——死气沉沉,不说话;情绪极其不稳定,还伴有幻觉与妄想。

为了消除罗冰对强制戒毒所的抵触感,柳梅与同事坚持每天给他进行网络心理咨询辅导。一开始,柳梅与他聊吸毒的快乐与悲伤,慢慢地,再跟他讲一讲亲人朋友的趣事。坚持了一年多后,他终于戒毒成功,至今没有再碰过毒品。如今,他也找到了归宿,结婚生子了。

“这就是女民警的优势。”柳梅说,自年6月起,戒毒所成立女警视频咨询工作室,希望借助女性的温柔消除吸毒者对戒毒的抗拒心理。6年时间,工作室共为0余名吸毒者进行视频咨询,重点跟踪过80余名戒毒者,有效地降低了戒毒者的复吸率。

“戒毒不容易,帮人戒毒更不容易。”柳梅说,年,湖南省共查获吸毒人员6.19万人次,其中,2.08万人被强制隔离戒毒,1.27万人在社区戒毒康复,还有人正接受自愿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也就是说,帮人戒毒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竭尽全力将他们拉回正轨”。

在我们的采访中,也了解了不少有特殊含义的词汇:海洛因被称为“粉”、“本科”、“四号”;冰毒则被称作“肉”、“冰”、“猪肉”、“大力丸”;新型合成毒品麻古因香味独特,被称“糖果”;摇头丸的“黑话”则是“蓝精灵”;通过冰毒壶吸食冰毒叫“煲猪肉”,“飞叶子”则指抽大麻……这些只有混迹“毒品圈”的人才熟悉的“黑话”,通常用以“圈内人”识别身份,躲避警方追捕。而如果普通人也能明白这些套路,便能更快发现危险——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然”,禁毒、戒毒工作任重道远,但提高识毒、防毒、拒毒能力,不涉足、不落入毒品“圈套”,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李立记者章清清

编辑:小Y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