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让80岁母亲做手术她后悔了,怨恨折磨,5 [复制链接]

1#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写道: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打着“为你好”的想法,处处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总觉得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到头来,只有失去了,只有自己处于那个位置,我们才明白人和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假如父母80岁得了病,需要你倾家荡产才能保住命,你会犹豫吗?》,网友们的评论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我的观点是尊重老人们的意愿,支持他的选择。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里或许有最好的答案。

01.让80岁母亲做手术她后悔了

电影的主角叫诃,她五十多岁,是一个知名作家,整日忙于写作整理家务,或者是在外忙于新书发售。她是妻子、母亲、儿媳,也是母亲的女儿,这么多的角色需要她扮演,所以她很少回家,很少回家看到她的母亲。

终于忙完了,诃带着一堆礼品回家看望母亲了,她的母亲守在电话旁的摇椅上睡着了,听保姆说女儿来了,母亲赶忙接起电话,保姆说:错了,在这儿呢?

母亲眯着眼起身,看见进门的中年女人问:你找谁呀!

这时诃才发现母亲老了,头发全白了,视力看不起了,记忆力变差了,连自己的女儿都忘了。

听说母亲视力越来越差了,她担心垂体瘤的原因,最后会完全失明,所以决定带母亲去看病。诃听保姆说起母亲的事,忍不住对着母亲一顿怒吼,还骂母亲脾气越来越倔了,谁受得了你啦。

诃的母亲像个孩子一样,任凭女儿责骂,一句话也不敢回。

这一幕很熟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回到家,父母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子女们发火和抱怨。

医院看病,医生说是垂体瘤,需要马上手术,否则会失明,但因年纪大了,担心老人身体受不了。

诃得知母亲生病了,心里很着急,是否要做手术呢?诃犹豫了,他问自己的丈夫,但得到的答案是自己考虑。母亲做手术风险很大,不做手术可能还能活两个月或者几年,诃原本想不给母亲做手术,可医生又说她母亲身体还算好,可以收拾,所以诃决定给母亲做手术了。

母亲做手术的这段时间,医院照顾,但母亲脾气不太好,诃得时时刻刻守在母亲身边,照顾久了,难免会有怨言,好在母亲要做手术。在诃看来,母亲手术做完后,一切都会好的。

母亲的手术很成功,并且恢复也很好,刚做完手术的那几天母亲一切正常,诃感到很欣慰,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可是没过多久,诃发现母亲越来越像个孩子了。

02.怨恨和折磨

诃有很多个身份,她的女儿去国外留学了,但她还是儿媳,公婆来城里,她不得不去接。医院耍起了小脾气,医院,一切才好。

后来母亲出院了,为了方便照顾,诃把母亲接到自己的房子。本来预计是接到新房子住,但是新房子还没有装修好,所以只能去老房子住。在老房子没有母亲的房间,所以母亲只能睡客厅的沙发上,为了保持沙发的整洁,诃给母亲穿上了老人尿不湿。

刚开始诃和母亲相处还算和谐,可是后来诃发现母亲的记忆力越来越差,并且不愿意动了,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要人伺候了。

医院问医生这是什么情况,医生说要强迫老人运动,不然老人脑萎缩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不运动,很有可能以后瘫痪。

诃听了医生的话,开始着手锻炼母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想方设法让母亲自己走路,还说着狠狠地话,逼迫着母亲走路。

诃拉着母亲走路,见母亲走得太慢,快速地拽着母亲走路。在家里,保姆抱怨母亲什么都要人伺候,诃听了很生气,指责母亲以后什么事情都不要帮她,让她自己动。

诃的母亲躺在沙发上想起来,试了好多次都起不来,诃命令保姆不要帮忙,最终母亲从沙发摔倒了地上。母亲想上厕所,使出全身力气走到厕所,结果摔倒了,诃还是恶狠狠地抱怨母亲,像吼孩子一样吼母亲。诃觉得这是一种折磨,心中产生怨恨。

在诃的“严厉”要求下,她的母亲真的做到了,生活比以前自理了,意识也比以前清晰了。诃很开心,她高兴地帮母亲洗头、洗澡,母亲开心地笑了。

可快乐是短暂的,诃的母亲累了,躺在沙发上不想动了。

03.50多岁成为孤儿她更后悔了

那几天里,母亲表现得很好,诃对母亲说希望她长寿,活90岁、岁。

那晚母亲很晚了还没有睡,她有什么话想对诃说,可诃却不愿意听,忙着叫母亲睡觉了。

母亲走了,躺在沙发上,安详地走了。

保姆给她讲着母亲最后对她说的话,他泪流满面。

妈走了,她50多岁成了孤儿,她更后悔了,她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妈。

诃趴在堆满书的桌子上睡着了,保姆喊:诃阿姨,你看谁来了。

她连忙去接电话。

保姆说:错了,错了。

她放下电话走出房间,见门口站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她戴上眼镜看了一会儿说:找谁?

年轻女子对着她喊了一声:“妈”。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张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她说: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

母亲老了,她只能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

女儿对母亲从体贴到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

随着母亲的离去,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椎心泣血的痛,诉说着她们之间永远的母女之情。

写在最后:

子女总是以忙为借口,以为时间还有很多,可父母老了,真的老了。

这时看到年老的父母,子女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带父母看病,希望父母长寿,照顾年迈的父母。

诃的母亲病了,她应该给母亲做手术吗?就如前面提到假如父母80岁得了病,需要你倾家荡产才能保住命,你会犹豫吗?

电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事情已经如此了,就得想开。

父母已经80多岁了,生病了,诃给母亲治病了,可留下的却是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如果不给父母看病呢?或许心里会过意不去。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电影给我们的答案是尊重父母的意见,不管是否治疗,在最后的时光里,尊重父母的选择,做他们想做的事,即使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支持他们,就像父母曾经那样,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关爱。

他们老了,把一个生命快到尽头的人,非要当作可以恢复的健康人,他们会很痛苦,所以一切顺其自然,不留遗憾足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