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总有各种原因,让一些远离家乡的人,不能再回到故乡。他们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却成了家乡人口中的“不孝子”。
杜师傅常说,他父亲是最想尽孝的“不孝子”,而他对自己的父亲而言,也遗憾的做了个“二代”不孝子。
这两代“不孝子”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听了杜师傅的诉说,你就会明白。
为叙述方便,以下内容使用第一人称。
1
我在家中排行第四,以前别人都叫我杜老四。我的父亲是河北省保定人,生于年冬天。他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幼时生活困苦,差点就去要饭。
我大伯最先走出村庄去当兵。大姑嫁了个贫苦农民,二姑嫁了一个小生意人。最小的叔叔一出生就被送给别人。
因为祖父的早逝,再加上常被人欺负,父亲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懦弱性格。
年父亲当兵,参加抗美援朝去了朝鲜,年回国,转业后到了东北去当工人。
他省吃俭用近十来,存了点钱。年8月一份“工改兵”的通知,父亲再次穿上*装。他们要开赴西南参加三线建设。走之前,他回老家完婚。
父亲随所在部队来到大西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辗转各个山区,开展基本建设工作。
我的记忆是从一个夜晚开始的。我趴在父亲的背上。他背着我去看电影。电影演的是红灯记。看电影的人,除了排列整齐的解放*队伍,还有周围的讲着我听不懂的方言的老百姓。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支队伍就不穿*装了,他们的单位也变成了矿务局属下的一个基层建筑单位,父亲被分配在一个工区里依然当炊事员。
他总是不爱说话,在单位里,炊事员们在洗菜切菜做杂活的时候难免会说说笑笑,可是他从来也不插嘴,一个人默默的做着手边的事。大家给他起的外号就叫“杜老蔫儿”。
他是个顾家的人。因为炊事员早晨6点半上班,卖完早餐,在做中饭前会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午也一样都有班中休息的时间,他从来不在外面和别人打牌吹牛。总是尽快的回到家里,给我们做饭做零食,我和弟弟妹妹吃着父亲做的小饼干小酥饼,常常把隔壁孩子馋得流口水。
年,我9岁的时候,我们家随单位搬迁到了另外一处建筑工地。那时我们住的竹笆房子,周围都是荒地。父亲便利用休息时间把它开垦出来,用篱笆围好。按照季节种玉米,种土豆、白菜豆角等应季蔬菜。
作为男孩子,我常常被父亲要求跟他一起施肥除草,给豆苗搭架子。他与我的交流,除了吩咐要做的事情以外,从不会主动和我聊其它的话题。
有时候我真不愿意和他去干那些脏活累活,但一看他瞪起眼睛,我又得拿上铁锹锄头,和他到地里去。
看着手上的泡,我真的有很多怨气。母亲有时候也心疼我,跟他交涉,他就会说:“你问他吃的时候累不累?疼不疼?”他还说男孩子不干活怎么能长力气,没力气,在外面就会被欺负。
这话后来得到了证明。在学校和同学打闹也好,打架也好,我从来都没输过。
经常有家长找到家里来,母亲认来不给我撑腰。除了给人赔礼道歉,并当着人家的面骂我几句,打我几下,还向人家承诺:“回头让他爸揍他。”可父亲对这类事情,一律不表态,也从来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
只是有一回,我和比我小三岁的妹妹打架,他追得我满街跑。还是父亲的同事王大爷说情,我才敢回家。
父亲的同事们,有很多是没带家属来的单身。一下班,有些叔叔大爷就爱往我们家聚,喝着白开水,拉着天南地北的家常,以此打发无聊的时间。
我们那时课程也不多,语文算数音乐体育再加劳动课,每天就几节课,作业也留的少,所以大部分时间我也喜欢围在大人周围,听他们说说笑笑。
有时他们也拿些衣服鞋袜来,让我母亲帮着缝补。有时遇到他们每个月一次的休班,他们不想在食堂吃大锅饭,也会到我们家来煮稀饭,烙饼,或者剁点白菜,放点虾皮,包饺子吃。
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们每年都有探亲假,每次从家乡回来,都会给我家带点土特产啊,糕点零食之类小礼物的作为回报。
记得年春节之前,王江大爷探亲回来了,因为当时有个重点工程.,单位为了保勤,除特殊情况外,春节不允许请假。王大爷那天把他从老家带来糕点给我们送来后,说起了他临来时妻儿老小的挽留,特别是老母亲的对他的不舍时,他眼眶都红了。他说家里人让他想办法调回北方,他是真的想回去了。
我母亲当时劝他别着急,慢慢想办法。我的父亲一句话也没说,他一直把头埋下去,我看都要埋到裤裆里了。
第2天早上,我在睡梦中就被母亲的声音吵醒。原来父亲不起床上班,问他是不是病了也不说话。直到被母亲吵闹极了,他才吼出一句话:“我要回家,我要回去看我娘。”
母亲*气,迅速从箱子里翻出父亲只有出门办事时才穿的衣服。对父亲说:你回吧,你回,有本事你去炊事班找管理员,看你能请下来假不?
从来到南方,将近十年,只有母亲带我们回过两次老家,父亲没有机会回去。
因为他带有家属,按规定就没有了每年一次探亲假。虽然其他带家属的人四五年也会请假一次,但每临近春节,单位还是会优先照顾那些单身回去探亲。父亲老实巴交又不善言辞,从来也不敢跟领导提什么要求。
知道请不了假,父亲最后还是从床上爬了起来,满脸愁云地上班去了。可能因为迟到又挨了班长的训,那天他回来一句话也不说,把盆子板凳摔得叮当响。我和弟弟妹妹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
过两天就到了春节,我连鞭炮都不能放。因为父亲闹情绪,整个家里感觉阴云密布。我那时候从心里认定父亲是个没出息的胆小*,连假都不敢请,我从心里看不起他。
2
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帮父亲写家书。他说一句,我写一句。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但很少有用到拼音的时候。因为信的内容无非就是逐一向家庭所有成员问好,说说对他们的想念,再汇报我们这边也都挺好,然后就是此致敬礼加落款。偶尔也会接到一两封回信。
到了年,我已经读中学了,那一年都没有接到过一封回信。父亲的情绪越到年底越不好。他计划提前请假回家探亲,赶到春节回来接着上班,不影响单位的保勤。
那时我已经长到了1米6。弟弟妹妹也到了买票的身高。全家5口人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母亲身体好的时候也会去当家属工,就这样每个月的收入也勉强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根本没有多少存款。父亲请假肯定就没有工资。考虑到来回的花销太大,母亲提议让父亲一个人回去。
我很高兴,因为我太怕坐那三天三夜的火车了,有时没有座位,有时晚上还要睡在座位底下。关键是我每一次晕车吐的不行。车上的人都会笑我,一个男孩子竟然还会晕火车。
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想跟父亲回老家。父亲对这个决定很不满意,他希望带着一大家人浩浩荡荡地回去,这样他才能有一个男人的尊严的荣光。
可是如果都回去的话,只有来回的车费,根本没有打点家里老老少少的钱。因为钱父母又开始吵架。父亲责怪母亲不会当家,不会省钱。然后开始数落她,不该买那件衣服,不该一年买两瓶雪花膏,不该给我买球鞋,不该给弟弟买裤子,不该给妹妹买新书包……看着母亲在流泪,我当时那个头大,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抠抠嗖嗖的父亲呢?
因为急火攻心,父亲嘴边起了好几个大泡。同事魏叔叔知道了情况,劝他不要着急,还答应把自己存的多块钱借给我们,并帮着父亲跟领导说明情况。
领导批准了父亲的请假。想着一个礼拜以后就能回家省亲,父亲高兴了,想洗个冷水澡降降火,没想到竟感冒了。
他以为像以往一样不用吃药抗两天就过去了,为了好好表现,多挣几天工资,他没有请假,带病坚持最后几天的工作。
那几天很冷,有一天父亲在凉水里洗了几大筐的白菜,晚上回家就感觉很不舒服了,接下来几天都高烧不退。很少生病的父亲一下病倒了,被诊断为大叶肺炎,单位卫生所医疗条件不好,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父亲又气又急,在医院的时候,他哭喊着:“我不去住院,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去看我娘”……我知道他要上的是那个绿皮火车,根本不想上救护车。
也许那是父亲有心灵感应吧,就在这件事之后的年10月,家里突然接到了一封河北的来信,是父亲的侄子写来的。
信中除了告知我的大伯已被特赦回家外,还说我奶奶在大年初三去世了,80多岁的老人闭目前一直在喊着父亲的名字。他指责我父亲这么多年没回老家,没有对老人尽过孝道,是个不孝子……
父亲听我读完信,出奇的平静,默默坐了几分钟,然后起身,走到窗边,站了好久好久。此后一连两天都不说话,还破天荒自己调了假在家休息。家里的气氛,再次压抑极了。
第3天我放学回来,坐在桌前开始写作业。我们当时用上了全国统编的教材,课程加多,作业也比小学多了一倍。父亲进来看见我在写东西,低声说了一句:“给我写封信。”我马上回答:“好,好。”并快速的从作业本上撕下两张纸,拿好笔抬头看着他。
我依然按照他的口述写回信,这已经成了习惯。没想到平时不善言谈的父亲,在悲痛的情绪中,竟能出口成章。不光语句流畅,每句话都饱含深情。他讲述了自己对亲人的怀念。讲述了自己离家时,对老母的安排。
原来,当年在如何对待寡居的老母问题上,他犯了难。把钱全都放在老人家里,不妥。
把钱存在银行,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取用又不方便。此时他弟弟还在北京当兵,没有复原,他就和两个姐姐姐夫商量,那脑筋活胳的二姐夫答应会照顾好老人,每月送生活费,于是父亲就把为老人留的元“巨款”交给了他二姐夫,然后放心地带着媳妇跟着部队一起来到了大西南。
可后来那二姐夫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没钱。最后钱也不知去向。这辈子他最盼望的是在母亲床前尽孝,可最后却成了不孝子……
说着说着,他眼泪流出来。他在信中说自己虽然感到被冤枉的痛苦,但对自己的母亲,的确亏欠太多。愧疚之情,最后让父亲泣不成声。
我也是第1次从父亲的述说中了解到了这么多内情。也正是从这次叙述中,我仿佛对以往父亲的所作所为有了一点理解和同情。
从那以后好多年,父亲不再说回老家了。可是一到过年的时候,他的心情会自动调节成不开心程序。
年,那时我在上中专,过年回家来,正看春晚,当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小品吃面的时候,我笑得前仰后合,真的停不下来。没想到父亲走过来大吼一句:“笑什么笑?也不知道发个愁。”我快乐的心情一下降到冰点。
大过年的,高兴一下怎么了?我要发什么愁?懒得和他顶嘴。我扭身进卧室,咣的一声把门关上,12点吃饺子,我都没出来。第2天我也板着个脸。
母亲劝我的时候,我忍不住的抱怨:“他还有完没完?等以后我上了班儿,过年我根本就不会回来的。受够了。”
母亲劝道:“他的心病又不是不知道,他发完了火就该干啥干啥了。你看今天还不是又给你做了爱吃的糖醋鱼。”
这几天的不痛快,在和同学假期里的互相探访中,慢慢淡忘了。
3
按照父亲的规划,到了年他60岁退休的时候。妹妹就可以接替他的工作,国企在这一年以后就不再执行子女接班顶替退的*策了。妹妹刚好赶上了这个点。
可是,因为父亲的档案年龄与户口年龄不同,他退不成休。这最后一次接班的机会的丧失,父亲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安排被彻底打乱了。
多上三年班倒是无所谓,他可以付出辛苦劳动。可是妹妹不能按时接班,以后对女孩子的招工机会又很少,妹妹捧不上铁饭碗,父亲心里的气愤与无望折磨着他。
他吃不好饭睡不着觉。他既恨那些把他户口弄错的领导,又对当时的*策表示不解。他根本不考虑妹妹年纪还小,初中毕业后还可以读高中,以后还有其他的机会。
他总是一根接着一根的抽闷烟。渐渐的,他出问题了,他会在半夜人们都睡着的时候开门出去在街上狂走。有时因为找不到回家的路,被巡逻的警察送回家。
有时他站在窗口对外面望着望着,忽然会大叫起来,喊着他当时领导的名字。让人家把他户口年纪改过来。
其实他的户口不知道是哪一年出的问题。因为工作性质,单位一直在搬迁,户口也总是随着人到单位所在地落户。有时他明白这个道理。有时他又忘记了。
当时大家都不了解抑郁症这个词。人们都说他得了精神病。可他会正常上班。从来没耽误工作。母亲说他心里有一股邪火。我也知道,他肯定不是人们常见的那种精神病。只是心里压抑了这么多年。一直找不到一个突破口。
当时我已经在远离父母几十公里之外的一个煤矿上班,并已结婚生子。但每周末我都会回家。我有时会给父亲买件衬衣,有时会给他买一条好烟。他依然会说我浪费钱。有时我想和他喝几杯酒吧,让他把心里的话说一说。
可他说:“在东北,我一上桌能干三大碗,你行吗?”我不行,他拒绝端酒杯。
最后工作的三年,考虑到他年纪大,行*科把他从食堂调到招待所当门卫。他对这个调整很不满,认为自己是被优化组合掉的废物,觉得自己一直勤勤恳恳的工作,这对他很不公平。
于是,他的病症愈加严重,晚上往外跑的时间越来越多。母亲被他折磨得招架不住。找领导求助,上级部门商量后,医院。
我知道这件事已经是两周之后了。因为当时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方便。
回家后我跟母亲发火。我觉得她这个决定非常错误,父亲最是需要家里人关心的时候,送到那种地方,没有那种病也会被气出那种病的。
母亲拗不过我。只好又去找领导求情。就这样单位上派车派人,把在精神病院住了一个月的父亲接回了家。医院,医生根据他的症状,主要是给他开的镇定类安眠药。他回家那天我也在,看见他很高兴的样子,问他什么都能痛快地回答。
4
年6月他退休了。恰好那年单位要送我去北京的某矿院进修,9月份去报名。于是我提前两个月把不满两岁刚会说话的儿子送回家,还特意请了一个星期假陪儿子,让他跟爷爷奶奶熟悉熟悉。父亲非常喜欢这个小孙子,每天抱进抱出,还换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因为父亲喜欢看战争片,所有能出现枪炮声音的的电视电影他都看。于是儿子那段时间最爱玩儿的就是打枪游戏。
父亲还爱教他唱抗美援朝时的歌曲,其中有很多首,我们从来没在任何渠道听过。当时我还动了一个念头,把他唱的这些歌词写下来。可是因为我大部分时间还要复习文化课,这件事情拖来拖去就给忽略了。
父亲的抑郁症时好时坏。为了让他开心,我经常跟他聊些他熟悉的话题。看看父亲状态不错,并且坚持服药,我就放心地去进修了。
5
年,我进修一年的时间已经满了。我决定趁机回老家一趟,去看看那里还有多少健在的亲戚,主要是为了到叔叔家,跟他们解释一下父亲这些年来的情况,让他们达成谅解。因为前两次随母亲回家的时候年纪小,只去过奶奶家一次。我决定先到母亲这边的亲戚家里打听一下情况。
当我把目的跟一个堂舅说明,并打听叔叔家的住址时,他吞吞吐吐遮遮掩掩的,有不让我去的意思。被我逼问急了,他终于说出来一个天大的秘密:我和妹妹竟然都不是父亲亲生的子女。
我64年出生,妹妹是66年的。父母年结婚的时候,妹妹已经10多个月了。他们去西南之前把我留在姥爷家里,先带着妹妹到了南方。年年底母亲回老家来生弟弟,过完春节,69年3月份才把我一起带走。
母亲因为是二婚又带着孩子,即使那时父亲已经40岁,可是奶奶一家始终觉得母亲“高攀”,即使坐月子,都让她自己烧火做饭,还要完成奶奶分配的其他任务。所以母亲对他们没有什么感情。这也是她不愿意跟父亲一起回婆家的原因。
得知秘密后,我失眠了几天。没去成父亲的老家,我就往回赶了。火车上,我慢慢地回忆他对我的好:平时他很省钱,一年四季都是穿劳保发放的工作服。因为食堂经常要冲洗案板,冲洗地面,所以他们要穿水靴,即使是水靴,他也要省着穿。再发的劳保水靴,他留给我,让我下雨的时候上学穿。
他是有名的“小抠”,可我初三那年,要买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虽然才20块钱,但也是家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母亲反对,他却作主拿钱来给我。读中专第一年放假回家,他破天荒带我逛街买新衣衣。我结婚时,他也尽全力请人打了全屋的时兴家具……。
让我们成为父子,也可能是上天安排的缘分。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的小脑逐渐萎缩。他有时呆呆的坐着,但一听见关于老家的消息,他的眼睛就会发亮。
有时他会站在窗前,向着北方,喃喃自语……我努力工作,拼命攒钱,就想完成他回乡的愿望。
每次去看他,我都想办法让他开心,让他帮我去买菜,帮我做馒头,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
我开始策划他回乡之事,并说服母亲与他同行。可第一次成行前,父亲突发脑梗,住院治疗后又康复理疗,虽然腿脚不太利索,但好在可以自己行走。
第二次父母准备好了,但又恰逢我调动工作,搬家。后来父亲又第二次发作脑梗塞。行动更是不便,回家的日程被耽误了。
就这样一拖再拖,直至年父亲第三次突发脑梗去世,也末实现他回乡的愿望。
我一次次责怪自己,骂自己是“不孝子”。有人不理解情况,说父亲傻,骂我虚伪。可是作为企业职工,我们的时间和金钱,都不宽裕。
后来本想让父亲的骨灰回老家安葬,可家里人意见不统一。所以至今父亲都没有入土为安。但我等待着时机,我坚信,父亲一定会*归故土。
写在后面的话:
听了杜师傅的陈述,我眼中闪着泪光。这父子俩的故事,只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
这里面表现出的人性,是最淳朴无瑕的。他们不会写诗,不会作曲,但怀念家乡的情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这和身份学历无关。
我再一次感受到,上天留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不确定。所以如果有心愿,就赶快想方设法去实现,否则只会空留遗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